周末,和几个做自媒体的小伙伴聊天。
其中一位朋友,问我说:你的文章是日更的,哪里来那么多灵感?
我说:要是靠灵感的话,我估计早放弃了。
凡是有过写作经历的朋友,肯定都有过类似的困扰。
就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写什么?
写作新手的话,可能会觉得生活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值得写的内容呀,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悟。
而一些进入平台期的写手,可能已经把自己的人生经历、生活感受榨干了,也觉得没有新鲜的东西可写了。
所以,大家更多的喜欢周更,或者月更。这样的话,一年下来,可能也才需要几十篇文章。
而日更的话,一年就需要365篇文章。这是数量级的差别了。
记得,中学的时候,语文考试留下的作文作业有两种:一种叫做话题作文,就是老师会确定一个话题,让大家来围绕这个话题来写,比如“我长大后想从事什么职业”;
另外一种呢,是随笔,想写什么写什么。
大部分同学都是喜欢话题作文的。
有时候,选择更少的时候,反而越容易触发行动。选择一旦多了,反而开始各种犹豫,陷入纠结而拖延了行动。
自媒体写作,就是一种开放式的选题,没有任何人强制你,命令人,也不会有人给你特定的主题去写(除非是接了广告的文案)。
刚开始我也是犯难的。
灵感,这玩意,是飘忽不懂的,有时候一下子蹦出来好几个,有时候百棍子也打不出一个屁来。
那,怎么办呢?
这就要从写作的本质说起了。
写作,无非就是将自己的一些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是一种输出。
而想法来自哪里呢?
来自输入。
个人的生活经历、灵感都属于输入,都是从外界进入你头脑印象中的东西。
而更加靠谱的、丰富的输入还有很多。
比如,读书、与人聊天、旅行、思考等等。
我读书比较快,一个周末就能看2本书,一本书里面就能够产生4-5个想要深入表达的想法。基本上一周的日更文章就心中有数了。
所以,丰富日常生活,接触不同的信息资源和形式,是文思如泉涌的一个基础条件。
另外,还有一个小妙招,就是勤记录。
无论何时何地,一旦头脑里出现了一个让你“心头一震”的想法,都要及时记录下来。
我之前会随身携带一个小型的笔记本,随时记录想法,否则转头就忘记了。
这也是增加对于生活感知和觉察的一个方法,每天记录一下生活,就不会觉得时间过得快,而又一事无成了。
当然,现在还有很多电子手段作记录,比如手机里的备忘录,还有flomo等商业APP。
说白了,这些都是为写作积累素材的。
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就打开笔记本或者备忘录,选择一条比较有感觉的内容,思考引申一下,找一些故事或者生活案例,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就组成了一篇文章。
知道这篇文章对你自己有价值,有思考,那么,一定也会对一部分的网友,产生相似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