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的古装影视剧中,鉴别女子贞洁的守宫砂频频出现,比如《倚天屠龙记》中的周芷若,《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手臂处都有个清晰的守宫砂。守宫砂到底是什么东西?真的能鉴别女子贞洁吗?
守宫砂是什么?
“守宫”一词最早出现于《尔雅》之中,“宫”是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因壁虎、蜥蜴等常守在屋壁,因此被视为安守宫室的瑞兽。
传说守宫砂就是取壁虎、蜥蜴安守宫室之意,寓意女子坚守贞洁。
最早追溯至秦汉时期,守宫砂就作为一种方术,频频出现在各种文献中。
在西汉淮南王刘安所撰《淮南万毕术》一书中,就有:“取守宫虫,饵以丹,阴乾,涂女人身,男合即灭。”的记载,意思是用三斤朱砂喂养“守宫”(即壁虎或说蜥蜴),待蜥蜴变成通体红色,捣碎后形成红色药膏,然后点在妇女的肢体上,可始终不掉,但若和男子发生关系则自行消失。
秦汉时期为何兴起守宫砂这样的方术?
恩格斯在其论著中说过这样几句话:“它(血缘)是建立在丈夫的统治之上的,其明显的目的就是生育有确凿无疑的生父的子女。而确定这种生父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子女将来要以亲生的继承人的资格继承他们父亲的财产。”
追求女子贞洁背后是对纯正血缘关系的不懈追求,即要保证继承自己家业的子女必须是自己的亲生血脉,这是守宫砂这样的方术兴起的根源。
除此之外,秦始皇统治时期,出现了缪毐与赵太后私乱,并生二子的丑闻。为了整顿社会风气,巩固统治,他杀掉了嫪毐与赵太后所生二子,杀嫪毐三族,幽禁赵太后。还大肆表彰、优待能“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的巴寡妇清,为她修“怀清台”,誉她为“贞妇”。
秦始皇晚年的时候,追求长生不老,热衷神仙方术之说,使方术大行其道。
而方士在炼丹求仙过程中,常常选取处子之身的童男童女为作为炼丹求仙的辅助。
对童男童女处子之身的甄别,被高度重视起来
这一需求,无形中推动了守宫砂验贞方术的产生。
秦始皇统治时期,甚至还出现了能鉴别人的心智的“方镜”,女子若有邪心,照后便会胆战心惊。
说到底守宫砂、方镜这样的东西,不过是君主昏庸、禁锢女子的产物。
隋唐时期守宫砂鉴别女子贞洁的功用遭到质疑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唐代的社会风气格外开放包容。
女子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不仅能穿纱裙逛街,还能策马奔腾,甚至能和男子一样参与政治。
如武则天、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杰出女性,她们不仅在政治上的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还提倡任用女性官员,提高女性地位。
开放自由的社会氛围下,上层知识分子和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女子已开始质疑守宫砂的科学性。
唐代的医药学和医学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著名的药学家苏恭在《唐本草》中便对此发出过质疑:“守宫又名蝎虎,以其常在屋壁,故名守宫。饲朱点妇人,谬说也。”
宋至明清时期,狂热追求“贞节”,守宫砂盛行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理学逐渐成为官方主流思想。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思想强化了对女子的身心束缚。
传言能鉴别女子贞洁的守宫砂方术再次盛行,并受到狂热追捧。
朱熹曾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意思是女性容易受仁爱之心和愤懑之情的影响,难成大事,只适合在家里相夫教子。
他极力宣扬贞洁观念,反对女子改嫁,提倡女子积极做节妇、烈妇。女子须为了贞洁,压抑本性,遇到危难,誓死捍卫贞洁。
官方统治者还立了很多贞洁牌坊,作为示范引导,大量女子在理学的精神束缚中压抑自我,或含冤而死。
李时珍曾对守宫砂的真伪表态:大概率是假的
李时珍是明朝著名医学家,著有著名医学著作《本草纲目》,他曾在书中对此表态:“点臂之说,《淮南万毕术》、张华《博物志》、彭乘《墨客挥犀》皆有其法,大抵不真”,但仍认为其说“恐别有术,今不传矣” 。
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参考了800余部书籍,也曾多次离家外出考察,求证学问,在医学知识上一直细致谨慎。他认为守宫砂“大抵不真”,说明其对守宫砂的科学性已经产生质疑。
但由于其所受的封建教育,所接触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他还是认为之前的朝代可能有鉴别女子贞洁的方法,只是没有流传下来。
古人的思想很难逃脱他一生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影响,我们不仅不应苛责,而是应看到伟大医学家李时珍身上闪光的科学精神,在当时那个时代已经极为不易了。
总之,古代的守宫砂就像一把无形的枷锁,从精神和心理上给女性设置一道严格的禁制,让古代女子无时无刻持有敬畏之心,恪守三纲五常。
但历史事实却是守宫砂鉴别女子贞洁是个不可争辩的谎言,实质则是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更是压抑残害女性的桎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一封建吃人工具终被抛弃,女子获得真正的个性解放和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