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柳智宇,前段时间刷屏的一位人物。
人人称奇的北大才子,在即将迈入大学生活时,却选择了去寺庙修行。几年后又还俗,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他的选择,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看过他曾写下的文字,会发现,原来从学生时代开始,柳智宇对人生就有了很哲学性的思考。
如果在柳智宇年少困惑时,他的父母或其他人,能帮他解答内心的疑惑,或者分享一些实用的排解内心烦恼的方法,不知道柳智宇走的会不会是不一样的人生?
柳智宇的人生经历,在这两天读《恰到好处的界限: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我》时,脑中常常想起。因为在这本书里,读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自我防御是如何变化的。
《恰到好处的界限: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我》,是由法国心理学家,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医师的阿兰·布拉克尼耶所写。在这本书里,会看到阿兰·布拉克尼耶对自我的分析、保护自我所用到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及孩子们的自我防御机制的变化阶段。
作为母亲,深入了解自我保护的相关内容,不仅自己受用,还能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多了解一些孩子不同阶段的自我防御特征,以及保护自我的具体方法,或许能在不经意间,解答孩子的人生困惑。
孩子自我防御机制之路的特点
什么是防御机制?《恰到好处的界限: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我》里的定义:防御机制是边界线,是抵御自身的负面倾向、锻炼身体的防御力以及调整我们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关键。
孩子们的自我防御机制形成,有两个特点,一方面自我防御机制形成的整个过程,是动态变化的。最初,孩子是从母亲的眼中感知自己。随着成长,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来自于周围其他成年人,以及比自己大一些的孩子。
另一方面,孩子的自我形成,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简单来说,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是孩子人生自我防御机制的模板。
了解了这两个特点,再看阿兰·布拉克尼耶在《恰到好处的界限: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我》里,分享的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自我防御机制发展的重点,会有更深的理解。
婴儿期:开启自我保护学习
婴儿期是学习自我保护的时期,这个阶段的自我防御机制,最开始来自于“本能”。结合过往心理学家们的研究,阿兰·布拉克尼耶将它们称之为“原型”、“先驱”。
回看孩子的一些反应,会后知后觉“原型”、“先驱”力量的强大。想起我家老二,小时候打预防针的情景。还只是到门口,孩子就开始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一到医生跟前,需要两个大人一起抱着,才能完成一次预防针,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3岁多。最初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有那么大的反应,后来想起大概是才10几天大,因为肺炎,孩子独自住院过几天。
估计那段时间,让孩子对医生、打针这两件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他的“本能”,带来了最初防御机制中的“原型”。而这种“原型”的力量,随着时间,才慢慢有所改变。
别小看“原型”,对于孩子那些无法理解的事情,或许都能在“原型”中找到答案。
儿童期:成长的自我保护
在看阿兰·布拉克尼耶对儿童期的内容描述时,曾经对孩子的一些不理解,似乎在这里都找到了答案。
儿童期,是孩子们学习对抗焦虑的阶段。如果你有给孩子读故事的习惯,一定会发现,孩子有时候会痴迷于同一个故事。不仅一天之中,要读好几遍,连着几天也都会要求读同一个故事。用不厌其烦来形容孩子对一个故事的喜爱,再合适不过。
要是上学了,孩子对学校生活有所抗拒。他们最常用的理由,是身体不舒服。我家老二有一段时间,忽然变得不愿意上幼儿园。一开始只说肚子不舒服,后来终于说出口,因为在幼儿园发生了不愉快,让他产生了躲避的心理。
还有可能,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喜欢动自己的生殖器官,喜欢问无数个为什么。又或者,事事反着来。
所有的这些,都是孩子自我保护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不断听同一个故事,是因为在故事中,孩子找到了认同感,是在完成内心的自我构建。上学前的身体不适,是因为孩子把内心的恐惧,转化成了身体的外在反应。喜欢动生殖器官,问为什么,是处在俄狄浦斯期,这两种行为都是孩子自我防御机制的方式。
而事事反着来,或许用孩子学着“表达自我”更恰当,那是孩子跨过俄狄浦斯期,走向更成熟防御机制的阶段,所用到的方法。
结合儿童期孩子自我保护的特点,为了帮助孩子们的自我成长,作为父母的我们,能做的有两点:
多读故事
尽量少限制
故事知道怎么办,很多孩子成长中会遇到的困惑,其实在不同的故事中都有答案。孩子会在不同的故事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可以给这个阶段的孩子,多读成长故事、哲思故事、幻想故事。具体读什么,还要结合孩子的阅读习惯。每个孩子,会有不同的阅读喜好,并且他们的喜欢,随着成长的变化,会有所变化。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足够好的阅读资料,和孩子一起走进阅读的世界。
“尽量少限制”,这一条看《恰到好处的界限: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我》中的描述,是简单的一句“一些临床医生有理由担心,当代社会对儿童这一时期发展的影响,各种权限的界限模糊、父母和教师眼中学业成功的模范等,实际上都束缚了孩子身上这些心理防御机制的发展。”
对这句话的理解,想想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心中就会明了。很多时候,是大人们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比如过度干涉、“普世”的价值观等等,大人自认为正确的内容,都限制了孩子自我防御机制的发展。
其实我们并不能确定知道,孩子的自我防御机制,发展到了哪一阶段。但多给孩子读故事,尽量少限制孩子的发展,这两条,至少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青春期:躁动的自我防御之路
青春期,想说爱你不容易。虽然自己也从青春期走过来,但人到中年,早已忘记当年的青春期,是多么惹人讨厌。
青春期孩子的自我防御机制,阿兰·布拉克尼耶提到,并没有什么特别。这个阶段的孩子,使用的自我防御机制,会倾向于小时候用过,比如认同、发泄等等。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认知的提升,而不断修正所用到的方法。
自我防御机制的方式有不少,但想要理解青春期,了解三股力量,能更看懂他们的行为。青春期的孩子们,一股力量是成长,一股力量是欲望与焦虑,还有一股力量是自我保护方式。
这三股力量,中间是成长,一侧是欲望与焦虑,另一侧是自我保护。三股力量,带领着青春期的孩子,跌跌撞撞地往前走。平衡得好,之后的路,走得坚定。如果没有,大人面对的会是令人头疼的青春期。
读过阿兰·布拉克尼耶在《恰到好处的界限: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我》里,对青春期的描述,对于为人父母的我们来说,会与这个阶段孩子的沟通,有一定的启发。
青春期的孩子,本身的成长就有自己要面对的课题。三股看不到的力量拉扯,孩子自身行为存在一些矛盾性,这样的状况,让大人看不懂,往往解读为叛逆。
因为了解,所以理解。与这个阶段的孩子相处,多一些理解,能化解很多的亲子矛盾。
写在结尾的话
关于自我,我家老大之前和我讨论过。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她提不起精神,觉得找不到自我,那时候的她,处于迷失的自我。后来有一天,自我忽然又出现了,她又有了精气神。孩子问我,什么是自我,我是否曾经迷失过自我?
关于这两个问题,一句话难以解释。但回想那个阶段的孩子,她的行为原来是防御机制中的一种,但当时的我并不太能理解,并且毫无意外地解读为她的叛逆。
在阅读这本《恰到好处的界限: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我》时,似乎看到了孩子当时的纠结。就像阿兰·布拉克尼耶说的那样:认识儿童和青少年的防御机制,通常能够揭示我们无法理解的行为方式、社会关系和沟通模式。
果真如此。
《恰到好处的界限: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我》,这本书不算厚。合上书,内容需要好好消化。
最后,附上做的笔记图
我是弥小木,一位真诚的阅读分享者,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