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131126/6d57d48833fda2a8.jpg)
1 修三妙行
云何修三妙行,满足四念处?多闻圣弟子,于空闲处,林中树下,作如是学,如是思惟:‘此身恶行,现世、后世必得恶报。我若行身恶行者,必当自生厌悔,他亦嫌薄,大师亦责,诸梵行者亦复以法而嫌我。恶名流布,遍于诸方。身坏命终,当堕地狱。’于身恶行,见现世、后世如是果报,是故除身恶行,修身妙行。口、意恶行,亦复如是。是名修习三妙行已,得四念处清净满足。
(二八一)
妙,美好的。三妙行,身妙行、口妙行、意妙行。
修行三妙行时,圣弟子独于闲处,作是思维:此身、口、意若有恶行,那么我应当对此懊悔,他人也会嫌弃,大师也会批评,其它同修也会以法嫌弃我,恶名流传,死后也会因此堕入恶趣。当有如此认识时,就能够消除身、口、意恶行。
佛陀解说的修三妙行的方法是从认知的角度修习的,首先要认识到恶行的后果,由对这种后果的厌恶而改正恶行,达到三妙行。
2 自护
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有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者,当知斯等为不自护,而彼自谓能自防护。象军、马军、车军、步军,以自防护,虽谓自护,实非自护。所以者何?虽护于外,不护于内,是故大王,名不自护。大王,若复有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当知斯等则为自护。彼虽不以象、马、车、步四军自防,而实自护。所以者何?护其内者,名善自护,非谓防外。
(一二二九)
自护,自我保护。波斯匿王问什么是自护,佛陀说:身、口、意行恶行,是不自护,即使有各种军队保护自己,也不是真正的自护;身、口、意行善行,是自护,这种人即使没有各军队保护自己,但这是真正的自护。自护是保护自己的身、口、意,而不是外在的保护。
世间之中,有些人虽然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地位与财富,出入保镖相护,但这些人仍然会感到内心的不安,这是因为这些人是从外保护自己,而不是身、口、意行善行。
3 业
3.1 十不善业迹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业迹,云何为业迹?”
舍利弗言:“业迹者,十不善业迹,谓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四九○)
业,可能导致未来某种后果的身语意的造作。业报,过去身语意的造作在现在或未来产生的后果。
十不善业迹,分为三类:身不善业迹,杀生、偷盗、邪淫;语不善业迹,四恶不善行;意不善业迹,贪欲、嗔恚、邪见。
3.2 黑报
何等为黑法、黑报,不净、不净果,负重向下,乃至触以不触,悉皆不净?淳陀,谓杀生恶业,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挝捶杀害,无惭无愧,悭贪吝惜,于一切众生,乃至昆虫,不离于杀。于他财物、聚落、空地,皆不离盗。行诸邪淫,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亲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护,以力强干,不离邪淫。不实妄语,或于王家、真实言家,多众聚集,求当言处,作不实说,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闻言闻、闻言不闻、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财利,知而妄语而不舍离,是名妄语。两舌乖离,传此向彼,传彼向此,递相破坏,令和合者离,离者欢喜,是名两舌。不离恶口骂詈,若人软语、悦耳心喜、方正易知、乐闻无依说,多人爱念、适意、随顺三昧,舍如是等而作刚强、多人所恶、不爱、不适意、不顺三昧说,如是等言,不离粗涩,是名恶口。绮饰坏语,不时言、不实言、无义言、非法言、不思言,如是等名坏语。不舍离贪,于他财物而起贪欲,言此物我有者好。不舍瞋恚弊恶,心思惟言,彼众生应缚、应鞭、应杖、应杀,欲为生难。不舍邪见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报、无福,无善行恶行、无善恶业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父母、无众生生世间,无世阿罗汉等趣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淳陀,是名黑、黑报,不净、不净果,乃至触以不触,皆悉不净。
(一○三九)
业报有黑报与白报,黑报。黑报是行十不善业;白报是行十善业。
3.3 十善业迹
若婆罗门行十善业迹,离杀生,乃至正见。
(五四八)
十善业迹与十不善业迹相反。
业在当前佛教界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那儿,业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几乎人世事的所有变化都用业来解释。我们反对这样的扩大化的解释,在杂阿含经中业是佛陀为了解决众生的苦而设置的,业是造作产生的结果,造作是身语意三者的造作,这界定了业的适用范围,这个范围排除了身语意之外的其它万事万物的变化。佛陀设置业这个术语是为了使修习者能够严律自身的身语意从而促进佛法的修习。对业的界定极为重要,因为正确地认识到佛法中业的范围就能正确的认识处理那些业之外的变化。
![](https://img.haomeiwen.com/i8131126/d9c214b631d030f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