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然
昨天花了整整一下午的时间准备相关课件,努力改进课程的设计,落实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的教学思考。放学后,开车回家。路上,总觉得应该还有问题没有解决,但我却想不出来那问题是什么,只是隐隐觉得有种不妥帖。我能清楚知道的只是——这种不妥帖的感觉,不是来自课件,不是来自哪一个练习题的设计不到位……它还应该有一个更开阔的链接视野,可我真的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
晚上十一点左右,这种持续不断感觉,终于现出它的庐山真面目。脑子里突然蹦出的是这样的画面,打110、打119,打120;打110、打119,打120。原来,我想要的是:搞清楚我们学习拟新闻标题,学习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和当下生活的关系。即以往学新闻单元总是觉得——新闻不外乎是电视,网络上的文字或者视频传达的事情。新闻和我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我可以听也可以不听。学习新闻相关知识的主要作用,只是帮助做题得分,除了应对考试,其实没有什么多大的作用。
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昨日的我开始心神不宁,开始重新思量新闻和生活的关系。尽管搞不清楚缘起的秘密,但却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那一个个“打110、打119,打120”的画面,让我豁然开朗,看见一个新的天地呈现在眼前。
于是,上班后我重新设计了课件(幸亏费老师有事和我调课,不然还真没有时间,感谢他)。
开课伊始,我让同学们静下来观看了两则精心选择的录音视频。
一则是北京某地某时出车祸后,事主打110的录音视频。
一则是江西台播放的某时某地某家老人病重,呼吸困难,打120的录音视频。
这两则信息中,事主都很紧张,很着急,都想快速获得救助,但却都无法说清楚事发的具体地址……
看完后,我说“这种打110,打120表述失败的事例,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一句话可以救一条命或者几条命,绝不是虚言。而且这种紧急的情况,将来身处其中的,有可能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的亲人……彼时彼刻,我们如果像他们一样表述不清楚,会怎样……”
此时学生们全部陷入沉静的状态,我想他们在沉默也在追问自己。此时课堂教学的时机出现了。于是,我说用一句话能表述清楚问题,在紧急情况下,就能救命。那么,如何做到呢?我们总感觉我们是新闻的旁观者,其实不是这样子啊。新闻就是我们的生活,有时或关乎我们的生死。看得出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我又接着说,生活中的报警,需要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述最清楚的事实。这种情形,拿到课堂中来,变成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就是:如何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和如何给新闻拟标题。
接下来,我出示了准备好的课件。结合具体新闻事例,一起推导标题(一句话)演变的过程,一起总结相关方法。然后,又出示几个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
整堂课下来,个人直觉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课后对一部分同学进行抽样调查,得知效果却不错。
写下这篇课后记,不是为了表述课堂的效果是怎样。而是它促使我对课堂,对生活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以前总听说“生活是课堂”,可这是个大范畴论断,正确却总感觉高远。今日这节课的完成,不仅促使我切身感受到“生活是课堂”,更让我切身感受到“课堂是生活”。
我想到如下的内容:课堂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个抽离了烟火色,经过深加工细打磨后部分,尽管它没有了生活的模样,可它依然是生活。它不是生活的邻居(虽有联系但确是另一个不同的人家),它本就是生活的一份子。
我们的教学要努力打造生活化的课堂,努力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切身感知到课堂即生活。能够让学生做到在课堂中所学,就能在生活中所见,就能在生活中所用。用生活检验课堂,用课堂促进生活,这应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