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直以为妈妈很喜欢吃鱼头,因为家里的鱼头总是妈妈吃的,而且妈妈还说吃鱼头的人聪明。十几年后,我把父母接到了自己身边,可我却发现妈妈变了,她不但不喜欢吃鱼头,连吃鱼都提不起兴致。这让我困惑不解,就问妈妈为什么不喜欢吃鱼头了。妈妈却反问我道,为什么你会认为我喜欢吃鱼头呢?我说,你不是说吃鱼头的人更聪明吗?妈妈继续问道,如果吃鱼头真的变得更聪明,你会自己吃鱼头,还是把鱼头留给孩子吃呢?原来,为了不浪费那时极为珍贵的一点儿鱼肉,妈妈就自己吃下了“让人变得更聪明”的鱼头;可这些鱼头并没有让妈妈变得更聪明,反倒让妈妈不但讨厌吃鱼头,就连现在看到鱼都觉得厌烦不已。这就让我想到,如果今天的学生,为了获得更为优异的成绩,而不得不超越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得不超越自己的学习兴趣,去没日没夜地学习学科知识,虽然可能会获得优异的成绩,但优异的成绩会不会不但让他们在学科知识上难有较大的成就,反倒让他们在毕业后的日子里,见到这门学科知识就厌烦不已呢?
有一位教师的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每天回到家他就主动地做家庭作业,而且非得做完家庭作业再去玩不可;可是,到了小学三年级后,情况就完全变了,他一回家就想方设法、讨价还价地要玩,而作业总是一拖再拖,最后在父母软硬兼施的情况下才会完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这个孩子的回答是,一、二年级的作业适当,每天回家做完后还有机会玩;可到了三年级之后,作业根本就做不完,那就意味着没有时间玩,既然如此,还不如先玩了再说。其实,做完作业再玩,玩的质量肯定更高,玩得也更踏实;如果作业根本就做不完,那就不是玩的质量高低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玩的可能性了。问题在于,当作业超过一定的量时,却在孩子身上发生了质的变化,让一位喜欢学的学生变成了喜欢玩的学生。因此,“过”不仅会不及,而且往往还会前功尽弃,还会把学习之路堵死。
今天教研会上大家商讨复习计划,话题转到学困生的问题,大家分享了一些建议:如教师单独辅导、同学互助、家长配合等多方面,我在想这个学困生作为学习者 是怎样想的呢?这个孩子也许和上面这两个案例一样,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由一个喜欢学习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喜欢玩的学生。《课堂密码》这本书中谈到一个观点:现在的老师教学很难真正做到因材(学生这个才)施教,只能因教材而教,学生因老师的教而施学,学生是被迫适应老师的教学,我想这些学困生是因为适应老师教学的能力不足导致自己的学习困难,如果学困生已经产生,那么老师要对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按照书中说法,老师要做好学科知识的解压生活化工作,让学生能易于接受学科知识,重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摆脱学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