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非首发,首发于公众号】
【本篇主题】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治基本原则
经过漫长的实践和探索之后,中医理论在春秋战国时候萌芽成型,期间出现了很多著名医者,典型代表如扁鹊。
时间到了东汉末年,由于朝局动荡,政治腐败,军阀割据混战,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而令局势雪上加霜的是,不断的战争还导致了当时疫病广泛流行。
据史料记载,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至于献帝建安一朝,疫情更是贯穿始末,造成了上至少千万的人口死亡。
在这场灾难面前,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医者,名叫张仲景。
张仲景的家族在这场疫病中,也是伤亡惨重,十年间有三分之二死于疫病,其中伤寒又占了十分之七。
面对病魔的肆虐,张仲景十分悲愤,决心要尽自己所能,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控制瘟疫流行,根治伤寒病。
于是,张仲景自幼苦学经典,拜访名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在刻苦研读《黄帝内经》、《难经》、《阴阳大论》和《胎胪药录》等传统医书的同时,张仲景潜心观察,四方求教,同时不断收集各方经验和民间医方。
终于,在借鉴和传承的基础上,张仲景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结合个人临床诊断实践经验,在建安十五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临床治疗学方面的著作,书中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医学思想体系。
【配图】“六经八纲”辨证论治原则(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伤寒杂病论》一书系统地分析了伤寒感热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伤寒类疾病“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与“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影响至今。
特别地,这本书中也收集了很多行之有效的验方,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很多方剂沿用至今,因此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千百年来,中医学正是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配图】医圣张仲景纪念邮票(图片引用自中国邮政,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拓展学习】
①中国历代名医(上)(综合多处网络资料)
【扁鹊】(周威烈王十九年~赧王五年)(公元前407~前310年)
战国时医学家,原名秦越人,又号卢医,善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治病,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因此被称为“脉学之宗”。
著有《扁鹊内经》、《外经》等,早佚。
【张仲景】(东汉和平一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150~219年)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东汉医学家,被后世尊为“医圣”。
著有《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
【华佗】(存疑)(公元145~208年?)
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医学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发明五禽戏和麻沸散等。
其中“麻沸散”的使用,在世界医学史上首创全身麻醉。
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
【皇甫谧】(?~太康三年)(公元215~282年)
字士安,幼名静,晚年自号玄晏先生,魏晋医学家,西晋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县朝那镇)人。
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被誉为“针灸鼻祖”。
【葛洪】(晋太康四年~兴宁元年)(公元283~363年)
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东晋思想家、炼丹家、医药学家,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
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也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
著作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其中《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了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配图】中国历代名医(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②中医典故趣闻(综合多处网络资料)
【悬壶济世】
《后汉书•费长房传》载,从前,有一位叫“壶翁”的老者开了一个小药店,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老翁身怀绝技、乐善好施,凡是有人来求医,老人就从药葫芦里摸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温开水冲服,很快就都好了起来。
费长房看见老翁在人散后便跳入壶中,他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就带了酒菜前去拜访,老翁便邀他同入壶中。从此费长房随其学道,壶翁尽授其“悬壶济世”之术。
因为这个故事的流传,所以后人将行医爱称为悬壶,医生或诊所的贺词无一例外,都是悬壶济世,而悬挂的那个葫芦更成了中医的标志。
【坐堂行医】
医圣张仲景在担任长沙太守的时候,正值疫病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
为了避免老百姓的不方便,张仲景干脆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日,打开衙门,直接在大堂接治病人,为病人诊脉开处方。
因此,为了纪念张仲景,人们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习惯称“堂”的来历。
【杏林春暖】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三国时有位著名的医生董奉,隐居在江西庐山。他为人治病不取酬金,只要求重病者治好后在山上植杏树5株,轻病者治好后植杏树一株。
数年后,种下的杏树蔚然成林,董奉再用杏子交换粮食,救济百姓。
后来,遂以“杏林”代称中医界。
【青囊藏书】
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将自己行医用药的经验进行总结,写成了医学著作。因为华佗经常游走各地行医,为了携带方便,把自己的医学著作都装在青色的布袋,即青囊之中。
后来华佗在被曹操杀害之前,把自己用毕生心血著就的医书留给狱卒,希望这些医术能够流传下去。但狱卒怕受牵连,不敢接受。这部被华佗自己烧掉的医书,后人将其称为《青囊书》。
后人为了纪念华佗,就以“青囊”代称医书,也借指像华佗那样高超的医术。
【配图】中医典故(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