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来越无法忍受待在一个密不透风的壳子里。虽然我很宅,也很享受孤独,但我还是渴盼天地,渴盼风霜雨露,渴盼自由。
一直以来,确切地说,是从我住上楼房开始,不管是狂风怒吼的严冬,还是阴雨连绵的酷暑,我一年365天给窗子留着缝隙,为此我宁愿暖气流失、室温下降,宁愿用更多的电费来对抗窗外的高温和潮气。
因为疫情,原定的集中培训突然改为线上,线上培训在办公室会互相干扰,有诸多不便,于是厚着脸皮跟领导申请了在家培训,于是有了今天这看起来更悠闲的时光,我可以支起手机坐在餐桌喝茶,也可以溜达着去厨房边听语音边烤地瓜,还可以抱着手机在阳台的蜗牛椅上看着窗外小孩子们的嬉闹。
地理位置的近海,加连日的阴雨不歇,空气湿漉漉的,家里开着空调,可我刚在阳台落座片刻,还是忍不住又起身把原本就留着缝隙的窗户大开,似乎只有跟大自然打开通道,我的呼吸才能畅通。
曾经想,如果再买房子,带院的底层和带露台的顶层可能会是我的首选,实在不行,阳台也不会再封闭起来,退休后我可能全部的时间都会呆待在家中,我不能再把自己禁锢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哪怕这需要牺牲室内面积来交换。
随着年龄增长,我好像失去了年轻时对宽敞的追求,能睡能吃饭足矣。近来,我也越来越不愿把自己的一举一动暴露在别人的眼皮底下,所以一楼带院的产品会让我的隐私感严重缺失。穿衣吃饭量家当,就自己的财力来说,目前似乎只有楼房顶层和农村院才是符合心意的选择。
去往农村一直是我的念想,那里有广阔的天地,我可以自由地呼吸,在那里我可以卸下一切伪装,不管是迟到的叛逆装扮还是邋里邋遢不修边幅,都不用担心熟悉的人指点和说教,不用再刻意维持多年营造的人设。我觉得只有去往陌生的农村,才能真正的实现从内而外的自由。
只是去往农村的路走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前些年跟王同学的需求不同,我厌倦人情世故和曲意逢迎,喜欢安静,渴望逃离;他喜欢热闹,留恋城市的便利和亲朋旧友。我是奉献型人格,骨子里也深刻着温良恭俭让,任何时候都以他的需求为先。
三年疫情,让去往农村、拥抱自然成了人心所向,王同学的创业之路走得举步维艰、备受打击,他的身体状况似乎也不该待在城市的房子里静坐横卧……多重因素导致,在今春,他突然向往起农村,热情比我都足。
我们一拍即合,一趟又一趟地跑去闺蜜临时居住的山村。就要付房租了,却又升起了买房改造的念头,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着,闺蜜经人指点又有了人才引进审批地皮大搞建设的计划。
这更将是一个漫长的不可控的过程,漫长到我现在几乎丧失了对农村的兴趣,好似我已经把向往的农村生活在脑海中过完了一遍,一切都不再新奇,不再神往。
……
听着老师讲课,我的思想不受控制地开了小差,一会城里,一会农村,一会窗外一会室内,等回过神来,一阵烤地瓜的香味从厨房飘来,巧合的是,培训老师的结束语也从手机传出:今上午就先讲到这,下午两点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