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的共读,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我实实在在地学到了什么?
回顾
回顾自己共读的六周,阅读进度及状态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打着鸡血啃硬骨头
订立初始目标-开始猛力读-遇到困难-怀疑目标-参加周会:发现不孤单、又有了鸡血-继续-返回循环开头
第二阶段 骨头太硬啃不下去了
第二阶段中,由于不具备相关背景知识,《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的阅读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读方法论的部分,完全摸不着头脑(后来发现是为了设计环境而写的),甚至参与周会本身的收获都能超过书本内容的收获。
但读书动机越来越弱,开始寻找出路。我寻找的出路很多、很迂回,包括时间管理(看了四本日系自我管理方法论书)、研究读书方法论例如速读法什么的、研究慢学校提供的能量包、尝试带着问题去阅读、研究元认知并应用到读书及工作过程中、研究电子笔记与纸质笔记的区别、写很多卡片、学习各种提高效率(不仅是读书)的方法等等。
然而,不幸地是,下一次周会后,继续执行第一阶段的循环。
第三阶段 半放弃状态
在知道自己基本不可能完全“读完”这本书(此处指达到《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分析阅读的程度)了的设定后,索性挑有用的读——即对自己教和学有帮助的。
反思
坦白地说,直到现在,自己并没有完全“读完”这本书。
当我及同样遇到这样问题的小伙伴在周会中提及这个问题时,我们开始反思:读本书/难书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的结果是,难书的“摧残”下,很多人都经历了目的改变。有人选择止损——放弃;有人选择跳过最难的部分,后来绕了一圈发现最初的目标不仅回来了、还加强了。
我的原始目的是:用学习科学的原理教孩子学习。然而,当我知道了学习科学到底是什么的答案(1、研究教与学;2、设计学习环境)后,我的目的有所“改进”。改进后的演化目的是:用学习科学的知识学会如何学以及如何教,如何学指如何帮助自己高效学习,如何教指如何教自己、孩子、家人。
收获
这个“目的的演化过程”后来又结合了一种问题导向的读书理念:带着问题、抱着一定目的去学习、去search答案。学习的方法论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目的。这一点是我本次共读学习中最大收获之一。
除了以上问题导向的学习理念以外,我这样磕磕绊绊地“共读”完本书的收获还包括如下几点。
来自书本身收获
一些学习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可实际应用到自己教与学过程中。例如
脚手架:一开始搭建脚手架帮孩子学习,逐渐引导其自己学习,后来慢慢撤除。还有学习环境的重要性:把孩子放到学习环境中实践,学习效果最好。以及反思能力:是新手到进阶专家的重要能力。
还有关于意义构建的:未来学校设立的目的是什么?为未来社会培养适应性人才,而非最初设立“学校”时,为了工业经济的工人而设计。知道了为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是什么更重要。这又进一步引起我对why、how、what层次关系的学习,同样受益匪浅。
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收获
建立索引便于复盘。即使无法读懂难书的每一章节,但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也好处多多,可在将来需要时更精确地定位,便于查找。
社群学习真的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学习。此次共读真实地体验社群学习中社群的力量,更加愿意在学习共同体中分享、学习。尤其是读难书读不下去时,“你遇到的问题,别人也遇到了”,会跟共读小组成员产生战友一般的情谊,这种陪伴感让人不孤单、更有力量完成后面的任务。社群学习带来分享、“专家”对“新手”的指引、帮助等。
认识到自我认知的不足。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习惯上的不足。具体是指:自我监控读书过程能力不足、调整读书动力觉察较弱。
其他收获
周会记录锻炼大脑。周会记录看起来是单纯的文字记录,但很锻炼大脑信息处理能力。对于周会中的大家讨论的每句话,我都要进行以下四步处理:
- 接收语音信息;
- 短暂记忆在脑海中;
- 对暂存内容概括、提炼关键词;
- 输出文字。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耳朵还在听着并未停止的周会内容。如果赶上我想要参与讨论的时候,那就要多线程工作……好锻炼大脑CPU呀。
做主持人提升口头表达。主持人轮值制让我“不得已”也有了一次主持经历,在自己必须多说的设定下,多说会训练自己口头表达的精炼程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