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谁不说自己家乡好?比如说我们中国人所居的这个圈,我们称之为“中国”,顾名思义,就是整个世界中心的意思。我们对周边的人或文化都不屑一顾。将他们称之于蛮夷、番鬼佬······等等,很难听的各种叫法。既然是中心,那我们的文化、经济、包括科学等就自然向周边,甚至更远的地方传播了!最早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靠人力来推动的,无论是军事方式、外交方式、贸易方式、或者文化宗教等方式,都是通过点对点,点又对点的流动方式进行传播、交流和贸易。这个点对点,点又对点的连接模式,我们称之为“路线”。历史上无论南北东西,东西南北,我们拥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路线”。不过,这许许多多的“路线”和故事早已淹没在浩瀚历史的长河中。比如西天取经,我们只记得玄奘的故事了;比如东西方的贸易路线,我们只记得“丝绸之路”了······还有多少内容和故事已经永远永远消失了。
话归正传。既然是中心,那么中心的文化会自然而然地向四边传播,当传播的火种低达到的一个点,可能会因为文化等因素的碰撞而点燃,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文化和经济爆发点,就会形成新的文化圈,并上升到一个新的区域中心位置。如果运气好的话,这个新的圈子就会产生新的“王婆”,有了 王婆,就不愁自家的瓜好不好卖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世界中心多次转移”的学说。我们也称之为“王婆中心说”——
1. 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
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公元前3世纪,即秦汉开始,古代世界的科教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从秦汉直到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有过一段科教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顶峰,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唐宋。中国“农、医、天、算”四大实用科学成就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古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如研究预报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研究历法和圆周率的祖冲之;著有《梦溪笔谈》,对天文、律历和医药都有很多研究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著有《水经注》,研究治水的郦道元和对天文观测和编制新历很有成就的一行和尚。科技的发达,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除了有政治因素外,也有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作为基础,而且政治因素在相当程度上也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唐朝时中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壮观景象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来华,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唐代就多达五六百人,西方望尘莫及。从元代以来,中国多数封建朝庭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不重视。例如,元代流传的说法是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知识分子排在第九,只比要饭的高一等。历史上的中国封建统治者,从未给予科技足够的重视,从事科技活动的工匠和技师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长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客观上影响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重视,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的一些道德观念,如中庸之道,影响人们的探索和创新。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舆论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慢慢地降下来,明清时期,虽然也出现过徐霞客、李时珍、宋应星等一些科学家,但总体来说科技和经济逐步衰落下来,并且很快被欧洲超过。
2. 意大利世界中心的形成
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欧洲上空弥漫着乌云,教会和骑士横行,人们愚昧无知,社会停滞不前,科学家被禁锢在牢笼里,科学的发现被说成是对上帝的诬蔑,史书上把这漫长的近1000年的历史称为黑暗时代。从13世纪开始,中国四大发明陆续传入欧洲,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乃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了催产作用。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在这一段时期中,资本主义在欧洲地中海沿岸开始萌芽,西方以意大利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反封建、反神学,出现思想解放高潮,并出现了一批号召人们从中世纪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的思想家,如《神曲》的作者但丁。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反对片面地依靠逻辑推理来认识事物。例如,反对把地球看成是宇宙中心的哥白尼,开创实验科学的伽利略。东方的科技成果产生了西方近代科学,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科技的大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当时意大利的商业和航运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3. 英国成为近代世界中心必然
近代第二次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17世纪初到1830年,世界科技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这相当于我国明朝末年到清朝道光年间。16世纪末,先进的德国爆发内战,先进的意大利分裂为许多小国,为英国的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伟大的复兴》中重点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科学,在英国乃到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的英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批准成立了皇家学会等学术活动中心。17世纪,出现了著名科学家牛顿,他作为一个“跨世纪人才”,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巨著(1687年),他的这部著作以科学实验和观察事实作基础,但明显受欧氏几何体系的影响。牛顿的科学思想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使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一个经典力学的框架中,上帝和天堂无容身之地。科学上的最新成就成为技术革命的先导,出现了专业化的和大机器生产,纺织业的发展要求纺织业的机械化,纺织业的机械化也带动了所有工业部门的机械化。英国政府鼓励人们从事工具机的发明和改进工作,出现了许多发明,其中,特别是推动了蒸汽机的出现,瓦特在前人发明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解决了一系列工艺问题和配套设备问题,将蒸汽机推进市场。纺织机械技术和蒸汽机技术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英国的资本主义得到极大程度的发展,英国的经济进入了极度繁荣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英国的海外扩张创造了条件,开始了所谓的大英帝国“日不落”的历史。然而从19世纪末开始,英国的工业优势不断衰退,导致英国在科研开发的投入相对下降,再加上英国的学术界过分重视理论轻视应用、重视科学轻视技术的传统,英国在国际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地位不断下滑。
4. 法国后来居上
这个中心的形成开始在18世纪初,19世纪初进入高峰。这一阶段,英国的经济仍然处于繁荣的状态,法国则由于其特殊的政治情况成为激烈的大革命场所,以狄德罗为首的一批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形成了法国百科全书派,他们宣传自由平等和人道主义,提倡民主和科学,出现了一次思想大解放,彻底反封建。另一方面,在牛顿的学说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研成果,例如著名数学家及力学家拉格朗日,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开创定量分析、创立燃烧氧化学说、推翻支配化学发展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的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在这段时期还产生了公制度量衡、科学教学制度和公立中学。但是,法国的研究工作过分地学院式,教育制度培养的人才相当部分是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类型,不善于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再加上社会又过于动荡,影响了法国的经济发展。
5. 德国当仁不让
在19世纪后期,1875年—1895年的20年间,世界科技中心转移到德国,世界的经济中心随之也转移到了德国。在1830年英国产业革命达到高潮时,德国仍然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德国人不甘落后,大批德国人去英国和法国留学并且学成回国。由于德国人重视理性、重视应用,德国政府重视知识,整顿教育制度,创办专科学院和大学,科教结合,聘请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主持柏林大学,开创教学、科研相统一的高教体系。1839年后,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如世界著名的数学家雅可比、高斯,发现电学中的欧姆定律的物理学家欧姆,发展了农业急需的肥料技术和有机化学的化学家李比希,在柏林大学成立规模较大的有机化学实验室后在英国人W.H. 柏金发明合成颜料的基础上,对香料、颜料和医药合成做出重要工作的李比希的学生霍夫曼。德国特别注意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结合,出现一批善于应用科技成果于生产的企业家。例如,克虏伯将英国的炼钢法用来发展德国的钢铁和武器工业,还有西门子,既是发明家又是企业家。德国的煤和煤化学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特别是有机合成工业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德国还特别注意综合利用,出现了联合企业,成立了康采恩式的生产体制,当时德国的一些企业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德国只用了40年就完成了英国100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过程,德国的经济发展势头保持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德国工业化的进程,充分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一次和二次大战使德国的经济基础受到重创,人才和资金也受到严重的损失。
19世纪的欧洲大陆,法德两个中心带动了欧洲经济的普遍繁荣,在这一段时期,出现了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物理化学家法拉第(1791—1867)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麦克思威尔创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出现了第二次物理学理论的大综合,但是由英国科学家们浇灌的第二次科学革命之花,却在德国结出第二科技革命之果。这主要是德国发明家应用电磁理论,发明实用型的发电机,其意义和作用相当于瓦特的蒸汽机,由此导致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德国科技和经济这时迅速超过英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德国造就了一批克虏伯、西门子、詹斯这样集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于一身的人才。19世纪还出现了三大发现,即生物进化论、细胞理论和能量守恒,科学已经走向成熟,基础科学的研究明显地走到了生产前面。
6. 美国的运气来了并将中心西移
美国在独立战争后的宪法中,明确了对科学技术的方针。美国的领袖人物和历任首脑人物都重视科学技术,有的人本身就是科学家,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和第三任总统杰弗逊。美国政府很早就明确以教育带动科研,对教育采取特殊优惠政策,赠予美国一批大学土地,每州至少建立一所传统农业和机械院校。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了大发明家爱迪生,爱迪生在西门子发明电机、贝尔发明电话之后,发明了电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引起了世界乃到全世界的一场电力技术革命。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又得到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美国采取拿来主义,采用移民政策大批吸收人才,一批著名科学家被吸引到美国,如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著名物理学家费米。40年代末,美国留下了不少来自中国的科技人才,如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经过很多努力才得以回国。人们曾经将美苏在二次大战后的做法归结成美国抢人,苏联抢机器,可见美国对人才的高度重视。美国政府利用战争中获得的资金大幅度地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每四年翻一番,二次大战期间,从1939年的一亿多美元增长到15亿美元。这一系列的措施导致了美国完成和完善了欧洲的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技术,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这三大文明,进一步领先进行了第三次技术革命,包括原子能(1942年)、计算机(1940年)、空间技术(1957年)、微电子技术(1970年)。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美国 1929—1969年的40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表明战后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自7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为特征,可以说,美国领导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技术革命,形成了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生产技术为主导的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和海洋技术为内容的高技术体系,并在80年代后期迅速地商业化和产业化,为美国赢得大量的利润。尽管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地位相对日本、西欧有所下降,但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机会,推行“信息高速公路”带来了新的全球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经济复苏,应该说,至今美国的经济仍是全世界经济活动中心之一。这种状况还将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6、中心回归,非中国莫属
这是一张2015年的世界地图,一张计算机视角的、呈现即时“连接”的世界地图。
这张图,节点与节点,不再由万物主宰,那些连接最密集的部分,浓缩成一个个点。它们就是潮头,和孕育繁荣的地方。图中,中国正处于那样的地方。其实,各种征兆在世界各地显示中国已无处不在——
一类新型城市“连接性城市”在崛起。从此,连接全球资源的不再是个别得政商之利的一线城市的专利。以全球电商之都杭州为例,电商90%的环节都不在杭州发生,它辐射的商家、物流、客户遍布全球,瞬时可达。而且,它不再只是一个层面,一个维度的可抵达。自大工业时代开始人类喊了五百年的全球协同突然就成了现实。更关键的是,协同的节点越来越多源于中国。比如高铁、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支撑起这一切的是所有当代技术的集大成者,高速移动互联网、初级人工智能、量子计算、金融科技……,它们在全球累积,然后在中国爆发。它蔓延、辐射、回馈世界的速度也超乎想象。
周边国家都在全面学习“中国模式”: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先后引进中国高铁技术;印度版支付宝、新加坡版饿了么、泰国版淘宝、印尼版今日头条、美欧版共享单车……这是过去近百年来,“China”再一次作为生活方式输往全球。
上一次,中国输送给全球的还是瓷器、茶叶和丝绸,以及附着其上的生活理念和文化。这一次我们中国人正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上了几次厕所,我们就在引领世界了;我们视巨变为当然,觉得它就应该在中国发生,以至于我们甚至忽略了它对世界带来的冲击。
特别是十九大后,习大大满面春风,中国的王婆王婆们再一次站起来了!
7、其实,世界的中心在南极
如果你能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哪有什么世界中心?世界的中心在南极!如果你懂了,也就糊涂了!世界的中心无处不在,就在你的心中,就在每个“王婆”的心窝里。
(主要参考:世界史上几个“中心转移问题”的诠释、世界经济中心五次转移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