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网上一条小视频,引发网友表示“过于真实”。
一位爸爸抱着一岁左右的女儿逛商场里,眼见就要到玩具店,经验丰富的爸爸赶紧用手挡住女儿的眼睛,快步跑离玩具店。
视频下面的评论更有意思:
“太真实了,不然就是又哭又闹的拉不走。”
“新招。”
“我有次带着表姐的孩子路过玩具店,没经验,缓缓走过去的。结果强行被拖进去买了一堆。后来再带他出去,看见玩具店拉着他赶紧跑,就是这样。”
相信很多父母带孩子逛商场时,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安全,最头痛的就是经过玩具店了。
孩子看见玩具就要买,不满足就滚地哭闹时,这招把念头扼杀在摇篮里的办法,好像还不错。
孩子看见玩具想买想要,是天性使然?
不买,孩子得不到满足,父母看着心疼,也担心孩子出现逆反情绪;
买,满足次数多了,要求也多,更担心把孩子宠坏。
聪明的父母,心中都有一把尺子,度量孩子提出的需求,该不该满足,该怎样满足。
2
曾看过一期《超级育儿师》, 妈妈带着儿子棒棒到广场上玩,看到边上的小卖店,每次都拉着妈妈进去。
孩子出门看见玩具就要买,不给买,直接躺地上,手不停拍地,脚不停伸蹬,不停哭泣,喊着“妈妈”。
妈妈想狠下心坚决不买都做不到了,结果自然是妥协。
父母遇上这种情况多半是心软。
父母一再妥协,孩子次次得逞,结果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任性,自控力越来越差,以及欲望越来越膨胀罢了。
心理学家李玫瑾说:“孩子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他们的每种心理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孩子把哭闹作为要挟父母满足自己诉求的“武器”,重大原因在于,父母最初的妥协。
卢梭曾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父母不断地满足孩子,只会让孩子得出的人生观是,只要哭闹就可以轻而易举得到,以后想要什么东西,理所当然认为哭闹一场就可以拥有。
有求必应地填补孩子的需求,终有一日,孩子的欲望会爆表。
同样地,父母的过分宠溺,也会使得孩子失去在成长道路上历练的机会中,陷入步步骄纵。
3
曾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故事。
6岁的男孩看到“奥特曼”,父母说不买家里已经有了,旁边的奶奶看着孙子哭得脸红耳赤,奶奶赶紧说:“妈妈不买,奶奶给你买。”
妈妈一听急了:“不行就是不行,别纵他,让他哭。”
男孩见妈妈不松口,将准备扶他起来的奶奶一把推开,大声喊:“不买,就去撞车”
父母简单粗暴式的拒绝,不仅不能缓和孩子的渴求,更会引起孩子情绪化,甚至会伤到孩子自尊心。
年幼的孩子还不具备让情绪平复下来的能力,一旦孩子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孩子的情绪受影响,并产生受挫感。
心理学家沈东郁对“0-3岁的孩子为什么爱买买买”这种现象做了剖析:
“零食、玩具等都是母爱的过渡客体,在孩子眼中是爱的象征,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
尽管父母对孩子心存爱意,总会被父母简单地几个字“不可以”或者“不行”拒绝,孩子会变得畏缩孤僻,还不自信,对爱产生怀疑。
选择不满足孩子的要求没有错,但绝不能矫枉过正,总是简单粗暴地拒绝孩子的要求。
幼小的孩子像一张白纸,暂时无法理解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4
孩子非要买玩具时,有的父母碍于面子和心软满足孩子,有的父母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任其闹会就好了,可这两种方法都不太科学。
父母怎么做才是最合适最实用的呢?
1、明确规定购买范围
最近热播中的一档明星综艺里,小S在与人聊天中,聊到之前大女儿说想买一件外套,当时小S 选择了拒绝。
小S看到衣服的牌子和价格,跟女儿说:“这件衣服太贵,超过了1000元。”
父母两人之前有过约定,买东西的价格不能超过1000元。
不管是衣服还是玩具,首先可以提前跟孩子约好规定,东西的价格范围不得超过多少,以及东西的数量是一件还是两件?
《正面管教》一书里写到关于孩子哭闹时,建议父母的态度要坚定而和善。
父母在坚持自己的原则下,保持态度,不能让孩子养成用哭闹来要挟父母的坏毛病。
让孩子意识,有些规则一旦定好,就必须实行。
2、转移孩子注意力
孩子在玩具店门口,父母想直接转移孩子目光:“不买玩具,带你去吃烤翅好不好呀?”
孩子肯定更多是各种不乐意,哭闹接踵而来了。
有时候,与孩子约定好的规则,总是到了玩具店,被孩子的哭闹打破。
而邻居的儿子却乖巧,每次都不折腾。
向邻居请教,原来,邻居靠的就是一招“转移注意力”。
邻居解释,每周的家庭日,都会带着三岁的儿子去商场上游乐园玩,路过玩具店,孩子说要那个乐高玩具时,邻居会利用玩具,跟孩子聊起天。
比如,用观看其他物品、讨论物品的特点,吸引住孩子得目光,让孩子给你介绍玩具。
幼儿心理学证明:小班幼儿注意力只能集中3-5分钟,中班幼儿只能集中10分钟左右,大班幼儿能集中10-15分钟。
孩子还小,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还非常短,所以针对性地转移孩子注意力才有效。
方式要用对,它才是好方法。
3、父母适当的“抠门”
郭晶晶虽生活在豪门中,但依旧用着几块钱的发圈,几百块的包包,甚至从小给儿子衣服和鞋子也都是几百块的。
郭晶晶真是“抠门”?
不,这才是郭晶晶教育孩子的聪明之处,拒绝花钱大手大脚,在以身作则中,让儿子从小养成理性消费的意识。
亦如尹建莉所说:“孩子将来会不会乱花钱,关键在两点:一是家长的榜样做得如何;二是孩子内心有没有物质上的匮乏感。”
这样的话,不妨给孩子零花钱,让孩子衡量要不要买,给孩子拥有满足自己需求的选择权。
父母适当“抠门”和放手的同时,让孩子参与和了解家庭的收支。
对收支有概念,参与一些日常购买的讨论中,知道钱不是无限的,不是轻而易举就得到的。
聪明的父母,懂得孩子哭闹时,“对症下药”,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成长。
聪明的父母,懂得从小培养孩子理性消费观念,让孩子的未来更轻松、更健康、更有趣。
—END—
PS:亲爱的读者们,欢迎加入读者群,在这个群里:会定期邀请教育学心理学大咖为大家分享优质教育理念,期待您的加入。
入群方式:+微信woshihuairen__wow,回复暗号:入群。
—作者简介—
羽木舒亲子育儿,拥有数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业医生、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专为0-12岁宝妈们打造育儿宝典,期待您的关注(id:babyymsyr)。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