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夏天,韩寒在电影《后会无期》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戳中了很多人的内心,尤其是在现实中挣扎的人。
直到现在,依然能见到很多人用这句话来调侃自己,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和我一样,无奈的自嘲后只剩失落和不甘心。
那么,听了无数的道理,为什么就过不好这一生呢?到底怎样过好这一生呢?
对此,最先能想到的一个词是“知行合一”,你既然都知道了,照着做不久完了嘛!可现实往往会让你感慨:“臣妾做不到呀!”
问题出来哪里呢?其实问题就在于大多数人并没有认真思考过“知行合一”这个概念。我们今天就试着拆解一下这个概念。
在讲“知行合一”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另一个概念,叫做“同步”。
对于“同步”你应该不陌生,假如你新换了一台iPhone,只要登陆好iCloud所有的数据都会同步到和之前一样,连壁纸都一样;再比如现在你用手机在印象笔记中记录了一条信息,晚上回家就直接可以在电脑上继续编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同步”这个概念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同步”并不单单指云端的数据,它还是一种哲学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当然把这个观念阐释得最具体、最丰富的是佛教哲学。
佛陀常说“境由心生”或者“相由心生”,其实就是“同步”的意思。你的外在世界,也就是“境”,是由“心”这个储存和编辑机构(老手机的数据和云端技术)同步出来的一种状态。如此看来,你想要改变境就必须改变心。
现在,我们说回“知行合一”这个概念。“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从“同步”的角度看“知行合一”,“行”就是“知”的一个同步。注意,同步往往是一个自动的过程。
用王阳明的话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一个念头一旦发动起来,本身就是“行”。
这样说似乎有些抽象,再来说说“知”。从字面在解释“知”,左边一个“矢”,“矢”是射箭的意思,右边一个“口”,“口”是目标。“知”的意思就是射箭时看到且达到了目标,重点在于达到了目标,因此“知”本身也带有行动的意思。
简单的说,知和行是一体的,知是未发的行,行是已经实现的知。
此时,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先知而后行,真的对吗?”
再说“我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任然过不好这一生。”不觉的荒唐吗?
那个道理,真的懂吗?应该好好问一问自己。
祝夏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