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爱写作的小伙伴来讲,读书是最为常见的素材来源。
读一本书,写一篇书评就可以了吗?我个人认为,一本书只写一篇书评,是对个人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最起码也要写两篇呀(捂脸笑)。
其实,用书评的方式挖掘一本书的素材,仅仅是取其冰山一角,而未尽一本书之全用。如何将看完的一本书的素材,挖掘到极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从整体篇幅讲,从一本书的主题角度立论,角度和立场不同,就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所以一篇书评具有多面性,而针对一本书,也可以写出不同的评论。
所以,我的阅读习惯是,将自己读过的书进行一次,二次,甚至多次挖掘,就像吃甘蔗一样,榨取最后一点汁液。
第一层次的挖掘,整理读书笔记,写书评。按照个人阅读习惯,每月大概输出3-5篇书评。不过不见得都发出来,借用这种方式来整理这一本书的整体脉络和梗概,为以后写作提供思路;
第二层次的挖掘,进一步对一本书中涉及的大量例子就行整理,对文辞比较优美的地方进行刻意模仿,充实自己的写作库存,并适当的标注标签,比如,我在读《阿迅》这本书的时候,因为是人物传记性质的文章,都是小篇幅,通俗易懂,一本书不到二十五万字,大概集中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读完,里面的内容让人感动的有,让人唏嘘的有,让人意想不到的也有,所以我会根据我个人写作的需求,对一些例子冠上“励志”“精进”“生活”“亲情爱情”等标签,整理好放在相应的写作文件夹里。而读到《安吴商妇》这本书时,则冠上“周莹”“那年花开月正圆”“管理经营”“励志”等字眼,以备未来使用素材的时候,直接通过搜索关键词就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读书时花的这些笨功夫,写作时都成了巧功夫;
第三个层次的挖掘,用个人的表达方式把故事重现。这是比较见功底的操作,也是我本人写作过程中畏惧的环节,因为我是一个故事感不是很好的人,即便是给小孩讲故事,也要遵循着书本进行。所以除了读完书直接写成书评之外,我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把书中的故事例子精简成一个个小故事,概括段落大意。然后对书中内容的重组,把一本书比喻成一枚鸡蛋。你想要写成什么文章,就要把鸡蛋做成什么模样。哦,不对,就要把素材拼成什么模样。无论是做西红柿炒鸡蛋,还是煎蛋夹面包片还是裹了馒头片做成软硬适中的煎馒头片,都随你,你对素材使用方式越广泛,对这本书的内容挖掘就会越彻底。
谈写作|如何有效运用写作素材?读书近于疯狂的人,爱好“拆书”,我原本傻傻的以为,拆书就是沿着图书的中缝,把锁线剪开,把自己需要的东西归类。后来想想,这是最低层面的拆书。而高级的拆书,就是将书中的内容全部打乱,标注各个形式内容的标签,将书的内容还原成原本的素材,让使用者按照自己的需求,重新进行信息的组合。
这个组合的过程,是为“思考”。对于写作者而言,尤其是持续写作者而言,问题往往不是写,当写成为一种习惯,“思考”就成为核心的东西。思考的多了,自然文思泉涌。思考是什么?随思随想随写作,我称之为“灵感”。要做到持续写作,则需要做到将“思考”前置。如是,才可化解“书到用时方恨少,文到写时缺素材”的问题。
思考是对已掌握素材的重新组合。有人说自己想法特别多,就是不知道如何下手。林青霞在写《窗里窗外》时,就有这个困扰,回忆太多,不知如何下手,而这个问题在后来的书《云去云来》中得到很好的化解。朱迅在写《阿迅》这本书时也坦然说:想法太多,写篇文章,像控制着几百只要逃跑的螃蟹。
写作素材上,有时候也可以尝试一下“少即是多”的原理。对不需要的素材断舍离,实现精简写作。
谈写作|如何有效运用写作素材?有幸现场听过肖复兴先生的两场讲座,和写作相关的。讲座的主题不同,对象不对,场景不同,但让我受益颇多,也对写作素材组建有了深入的认识。第一次听他讲,内容是围绕一个具象,呈现一个主题,从而做好小说中情感的抒发。他举出三个例子,也就是三篇文章,一篇是汪曾祺先生的《黄油烙饼》,一篇是迟子建老师的《亲亲土豆》,一篇是外国文学作品《西西里柠檬》,肖先生通过讲解三篇文章的共同点,即通过一个具体的物体,带出一个甚至多个故事,让这个具象在故事中穿针引线,非常的精彩。巧合的是,这三篇小说,我都读过,而经过肖先生的解读,对作品的理解,更上升了一个层次,并拿到自己的文章里,当成素材来用。有效。
第二次听他讲,主题是文学对提升个人素养的作用。在讲课中,他翻开自己已经很陈旧的笔记本,讲《西西里柠檬》里,细致的描述,细腻的感情的处理,带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对阅读者带来的美的教育,以及心灵的熏陶,从而将一篇文学作品的作用上升到社会价值的高度。对于听讲座的人来讲,着实是一个很大启发,而他则是用一个例子讲述了不同的话题,我想,下次遇见别的话题,相信还可以用《西西里柠檬》来阐述,着实是一个例子多次使用的典范。
一篇文章不变,素材能够在不同主题文章中,为写作者巧妙的使用,需要写作者清晰的头脑,对主题的设定以及对素材分门别类的整理,一篇文章一分写,三分思,这样下来,用心的人,自然写出好文章。
谈写作|如何有效运用写作素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