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并解决阻抗,是心理咨询的关键技术。怎样解决求助者的难题?在很多情况下,答案就隐藏于他们带进咨询关系的阻抗之中。在发生移情的时候,求助者把咨询师当成了以往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对求助者进行有效的阐释而让他们暂时感到不快,这并非就意味着表现得像个说话尖刻的泼妇。
很多咨询师在童年不被允许表达愤怒。他们所在家庭的心态和别人的需要都要求他们做一个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允许表达愤怒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愤怒并不会消弭在日常生活和平时的交往中。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愤怒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会是可怕的、爆炸性的,并且进一步显得这种愤怒需要被压制。不幸的是,当愤怒从意识中被删除,我们通常就会丧失力量感,也变得没有主见。
冲突当然不是咨询的目标,但它有时对成长而言却很重要。我们要有能力面对求助者的愤怒,吸收他们的负移情;尽管成为这些负面情绪的目标会让我们不舒服。对移情而言,在很多正移情之后,潜伏着负移情;对阻抗而言,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是为了避免焦虑。有的人用微笑来隐藏他们的愤怒,还有的人则用愤怒来掩盖他们的脆弱。
咨询师害怕与求助者发生包含着冲突的面质,可能表现在下面这些对治疗无益的行为中:
对求助者三番五次改时间的情况不加以讨论。
回避讨论来访者的迟到和爽约。
回避讨论对收费的某些想法。
收费太低。
不探讨难题。
不做阐释或者阐释太多。
咨询过早结束或者拖得太久。
咨询师自己爽约。
要重视探究你在咨询中体验到的愤怒、执着与力量,尤其要注意上面描述的这些问题。
【基本的悖论】
阻抗是心理治疗的基本悖论,但是这种矛盾只是表面的。阻抗是一种内隐记忆,是对过去经历的一种调适——那些过去的经历仍然在当前的生活中产生着回响。
求助者的核心问题嵌入在他们的阻抗当中。他们对经历的调试已经渗透到他们的个性特点、防御方式和人际交往当中。
求助者的症状有时候会提供我们需要却不能直接询问的信息。
一个丈夫平时不能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在他生病的时候才会得到照顾。一个劳累过度的母亲出现惊恐发作和广场恐惧症状后,才发现她的家人开始分担她的劳作。一个青春少年担心离开他那患有抑郁症的母亲后会发生不测,后来他发现,自已这种焦虑的症状变得严重之后,就成了推迟上学的“好”理由。因为自已的症状而得到奖赏,或者因为自己的症状而可以回避负面的事情,就称为继发性获益。得到的这种好处会强化和延续患者的症状,使他们对病情的改善产生更大的阻抗。
处理继发性获益的关键,是帮求助者直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帮求助者明确自己的需要,并且支持他们坚定地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这种办法几乎总会生效。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前面讲到的陪伴抑郁症母亲的那个青少年,就要让他的母亲得到救治,从而让他摆脱羁绊,让他得到健康的成长。当人们直接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就不再通过固守对自己有害的症状来满足这些需要。
我们所说的“阻抗”,其实是求助者同咨询师交流的必要形式,也是心理治疗进程的一个中心环节。我们所讨论的这种现象,更恰当的描述应该是对早期人际关系和创伤经历的内隐记忆和程序性记忆。这些记忆虽然不被人们意识到,却严重影响到当事人对周围世界的体验,还影响到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反应方式。
当事人常常能够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不断重复的行为模式中,却很少知道这种行为模式起源于无意识的记忆。咨询师的一个关键任务就是辨认、了解求助者的这些行为模式,并且把自己的认识与求助者沟通。我们总是试图让患者懂得:他们的过去是怎样影响到现在、塑造着未来。把这种行为模式描述成一种记忆,可以避免求助者感到他们受责备,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求助者的头脑是怎样学会适者生存的,这是一个需要双方共同探讨的问题;用协作的方式来探讨这个问题,要比用其他方式好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