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来北京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像极了第一口吃下裹满麻酱和辣椒油的爆肚,那个味道说不出来,就是很简单的喜欢。头天晚上老友叙旧肯定是有的,喝到走不直路的感觉也是久违的了,就是很简单的感觉。第二天早上起来晕晕乎乎的骑个自行车去听华为的论坛,感觉很符合这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大家都晕乎乎的,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从哪个方向来一个什么样的车子或是人。和魔都一条马路一排交警相比,我似乎有些恍惚。
每次参见这种论坛,感觉人家都西装笔挺的,我一个穿套头卫衣的总是显得格格不入,好在边上还有老韩同学。一上午论坛的内容也确实和我格格不入,一堆合作方的广告推广,一堆互相吹捧,一堆宏伟蓝图。快到中午的时候,其实我更关心的只有两件事,第一是还能不能再多拿一个礼物小熊,第二是中午是不是供饭。
下午有幸参加了一个闭门会谈,参加后才知道为什么要闭门。因为下午讨论的人基本上都是业内人士。说的话题也差不多就是上午的事,只不过用了不一样的语言表达。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对问题理解程度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不同。所以你需要找一个所有人共同能理解的语言,把一个东西描绘出来,相当于找到所有人能听懂的交集部分。这样无论什么背景,什么理解程度,什么视角的人都能听懂一部分,就不至于感觉自己太没有参与感。毕竟很多人回去是要写PPT的,我发现我前面有个哥们,大屏幕每放一张PPT他就认真的在那拍,茶歇疯狂的和人交换名片。后来想想这个可能就是理解程度和视角不同的原因吧。
我认为这个闭门会议水平很高。因为他抛出了一个灵魂的拷问。
既然有了手机支架为什么还要做智能座舱?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水平的问题,因为之前我都提过。哈哈!主要说明思考过,试图去改变过,又没有什么结果。论坛上,各家老板们各抒己见,作为一个身穿套头衫的延锋智能座舱系统工程师来说,虽然我的内心是不平静的。最后在西装面前我还是按捺住了自己的冲动,决定还是从我的角度把这个话题写下来,记录一下自己的思考。毕竟这个不是一两句话说的清楚的。
他日佛祖说自己有四件事做不到,一,因果不可改。二,智慧不可赐。三,真法不可说。四,无缘不可渡。在记录自己所想的同时也希望言与会听人。
我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尝试回答几个问题。
Q1,手机支架到底代替了智能座舱中的什么东西?
首先,还是要回到什么是智能座舱这个问题(这里不再累述,李想一里我大概说过我理解)。基于一机多屏方案的智能座舱,加上待整合的其他整车零件。目前看来,“手机架”只可以代替智能座舱中的娱乐部分,娱乐部分主要分为如下几个大块。
1. 纯App类,例如地图,音乐和视频纯上层App,与云端关系更紧密。虽然一部分关联,但是不是必要的。
2. 集成算法类,例如DMS,人脸识别类。
3. 基础功能类,BT/Wi-Fi,以太网通信,视频输入输出,音频输入输出等基础功能。
4. 整车控制类,主要是与座舱其他ECU通信,联动的功能部分。

我大概画了个草图,灰色部分基本是目前与手机有重叠部分。
所以,我们认为智能座舱可能被手机支架打败,第一说明这些暴露出来功能客户关注度很高。第二说明我们对于智能座舱理解还有待拓展。
既然如此我们从第一个问题引出第二个问题
Q2,目前所谓智能座舱娱乐部分发展的上限是什么?或者我们简单点问,上图中灰色部分的功能对于车机来说无论如何发展是否可以赶上手机?
无论从消费类电子硬件发展的速度,App发展的速率,人们对于手机依赖度来说,这个答案显而易见。而下面蓝色部分的功能需要很大的算例,内存和闪存吗?如果你考虑过这个问题的话,我相信你这个时候应该知道上面的图应该变成什么样了,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

好,那下一个灵魂问题来了。
Q3,这个东西不就和CarPlay,AndroidAuto,MirrorLink一样了吗?
先别着急~我们先看一下,昨天我在会议上,组办方关于智能座舱提出的几个思考的点。
1. 生态如何做到统一?
2. 功能安全是否真的必须的?
3. 硬件如何升级软件硬件无法解耦?
4. 应用定制化,导致应用无法常用常新。
我先试着用上面的架构回答一下:
1. 华为在中国手机市场这么大的保有量,是其与生俱来的优势。如果鸿蒙系统真的在手机端铺开,车上也搭载鸿蒙。这个场景你可以脑补一下,之前的好多公司是要倒闭的。当然其他系统兼容性问题,和这个过程中的阻力问题肯定是不容小觑的。
2. 手机上拓展出来部分当然不用功能安全,如果智能座舱来说肯定是需要的。比如仪表的失效,座椅的失效,空调的失效等等。这个是会导致乘客和驾驶员有安全风险的。
3. 从上面的架构看,如果原来娱乐系统部分只提供基本的设备模块部分,而大部分生态拓展和算法都集成在手机的话,硬件快速升级的问题应该变得没有那么急迫。因为,目前追求的高算例SoC的点并不在设备通信和数据传输上。如果可以复用手机的算例,资源以及手机上以后的信息。可以很完美的解决一切。
4. 手机和智能座舱如何解耦,再如何合为一体的问题了。
再来说说手机互联的话题,目前CarPlay,AudroidAuto和MirrorLink对于欧美用户使用度很高。但是为什么国内认为比较Low呢?我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1. 生态软件不符合中国人胃口,很多软件不能使用。
2. 手机兼容性的问题。
3. 国内之前类似的解决方案,使用场景定位都不是很高,用户体验不是很舒服。更多是定位为低成本替代方案上。
4. 手机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放,还要连USB。看起来与放手机架上没区别。那是不是直接放在无线充电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连到车上。
最后来看Q3的问题,答案肯定是不一样的。
后面其实我还想说说智能座舱内标准化与拓展性的问题,还有些没太想好,有时间再写写。
先写这么多吧,高铁上前排座位的锦州大哥打电话,给我带的想吃串了。思绪已经飞走了,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