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书的一些观点觉得很对,有很多人,对感情,对事物特别敏感,像艺术家,画家等等,但是这种敏感一般都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都是在自己的世界中,他的作品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感情,那是他的世界,别人可能理解不了。
有的时候这一类天才生活都不是很如意,尤其人际关系,他们脱落世俗,但是又完全脱不了,就会形成一种撕裂感,这种撕裂感,不断撕扯自己。慢慢就会焦虑,很多人可能有抑郁的倾向。
有的人认为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这种人特别敏感,对什么看的是没有意义的,没有追求,没有信仰,做什么都认为没用。这种人是在与全世界对抗,即有物理世界中的积极规则,还有精神世界的价值,他直接面部全世界,没人替他抵挡,慢慢整个人都是崩溃的,有的人通过去社交,找朋友去解决,但是虽然说说笑笑,但是内心的那种空虚感是排解不了的。
因为他的人生观就那样,只是融入人群找些无聊的事情打发时间罢了。
还有的人是有信仰,或者信宗教,就是什么都与宗教有关,生与死也都在宗教范围,这样他就有一个寄托,这类人一般多数是在集体里,有信仰,或者有人生价值,认为自己要为这个集体实现什么,慢慢弱化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所以不用自己一个人面向全部的空虚感,孤独的面就很小,焦虑也很小,因为他有个自己信仰的价值,在一直向前。
也就是精神上有一种寄托,个性不突出,但是比较适合在社会上生活。
那种个性特独立,不合群,但是又特敏感,很多人都是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没人理解那种孤独。那种身后无一人的感觉,又说不出来。
在比如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会发现,我们要挣钱,要买新衣服,买房子,别人买名牌,我们也要买,我就跟着社会走,跟着他人走,被欲望利益物质驱使,一直向前,这种时候是没有自我的,你的那个自我就是跟着社会跟着钱跑,跟着别人认为的跑。
这种人往往都特别焦虑,尤其是未知的,就比如老师评职称,评上了想要更好的,评不上更焦虑,反正没有结束的时候,很多时候人都不会停下来,看下,这是否是自己真的要的,或者真的是自己想做的。
还有的人有自己该做的,虽然也挣钱,但是这个只是附属品,他有自己的追求,虽然这种可能也是一种外在的,但是也是自己人生的一个指导,很少焦虑,因为可以专注自己的领域,并且很看重发展。这类人对社会会有所贡献。
还有的人逃离社会,回归自然,回归山水,其实回归这些是干什么,就是从社会大熔炉跳出来,顺其自然,做回自己,不向外求索。慢慢在自然中,心境平和,回归真的我,不被物质环境影响,这个时候的自己才是真的我。
我们大部人多都是疯狂追求,要这要那,有的时候我们的焦虑很多源于此,我们拼命努力,但是很多东西是不可控的,我们可能要做的东西或者实现的东西是需要社会的认同的,而且需要符合社会,这个时候人就会有一种空虚感,不可控,这个已经不是真的我了。
无论庄子还是老子,都说顺其自然,回归真的自己,不被物质世界限制,其实就是跳出社会,活着就活着,但是人可能没有社会也生存不了,但是可以慢慢回归真的自己,需求越来越少,慢慢自己就快快乐乐活着,克服自身的不足,开心快乐。
情绪本身就是自己选择的的,只不过是一种感受,要看我们怎么理解这种感受,就比如陶渊明,你觉得他不焦虑吗?
他只是把生命的短暂,焦虑,未知,全寄托诗中,回归自然也是他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做顺其自然之事。回归自然也许是他价值,他做自己该做的,焦虑就会很少。
很多时候我们有目地的追求什么,可能就恰恰体会不到事情本身的乐趣。就比如你去旅游,都规划好了,可能都是机械的,有目的,该看的自己都知道,可能就少了一部分未知的快乐。但是有的时候漫无目的,没有目标,就是想走走,对自己所见所闻可能更能有个好的体验。
相比较认为什么都没有意义的人生观,我更倾向生活是有意义的,更喜欢自己为自己人生去创造意义,积极的去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