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雕琢人生
因为《平凡的世界》,喜欢上了路遥,因为路遥,买了《人生》,当时,对这本书完全没有概念。
14万字的小说,原本最多三天看完的,拖拖拉拉看了五天。
没成想,这本书却给了我极致的阅读体验。第一次感受到,读书原来有这么多乐趣,读书原来也能获益良多(看得到的)。
如果说这一次真的算是读书的话,那之前的阅读,都只能称得上是看书了。
之前看书能寒碜到什么程度呢?经常是看完之后,只对大体故事有印象,其他基本一无所知。
应了玩杂技的一句话: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或许那时,我只是一个外行。
虽然现在也称不上内行,但是,自从参加训练营以后,按时听课,让我受益匪浅。
对小说的基本要素,以及情节转换,冲突设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话描写,人物刻画等等,都有了一定认识。
通过这些理论知识,反观自己的不足。之前我对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对白都很不在行,通过最近的写作练习,让我在这些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特别是最近通过读书,让我脑子里有了一根弦,有意识地去抓一下文中的对白,以及环境描写和对人物心理的烘托。
“你们家的老母猪下了十二个猪娃,一个被老母猪压死了,还剩下……”“咱们庄的水井修好了!堰子也加高了!”……
通过这一段巧珍的独白,和黄亚萍的知性以及渊博,做出了强烈反差,让巧珍的农民思想鲜活地表现出来。
学习大师的技巧。看到一些比较经典的片段,还有一些承接上下文的句子,都会有意识地勾画出来,以便于以后进一步阅读。
通过阅读《人生》,让我第一次对文章架构,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书中,通过对高加林的人生经历,特别是情感经历,在几个比较重要的人生节点,做出了不可挽回的选择,造成了一些或悲或喜的结果,并通过这些反映出了人性的善恶,世俗的偏见。
还有《人生》这本书中勾勒出的两个女主角,一个是巧珍,另一个是黄亚萍。也如老师所说,两个主人公必须有强烈的反差。巧珍的善良,以及农村少女所特有的勤劳和宽容,与黄亚萍的任性,所追求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让读者无一例外地做出了选择:为巧珍鸣不平,同时,也为黄亚萍的小市侩而不齿。
小说中两处比较大的转折,都是通过高加林的叔叔来完成的。第一个是,当其叔叔从军队回到地方以后,作为下属的马占胜,为了奉承领导,将身为农民的高加林,安排到报社工作,摇身一变成了工人。
同时感情,经历也随之发生变化,抛弃了巧珍,跟黄亚萍走到了一起。
第二次比较大的转折,同样与其叔叔有关。高克男的母亲,因为高加林的横刀夺爱,状告其走叔叔的后门,高加林再次由工人变成了农民。
这时候的黄亚萍,对高加林的感情,也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而另一边的巧珍,因为悲伤最终选择与一直追求她的马栓结合。
我这两次比较大的矛盾冲突,让整篇小说跌宕起伏,再加上,高加林感情的穿插,让读者爱恨交加,心绪难宁。
再有,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小说对结尾的处理。原本觉得,村里人会对昧了良心的高加林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但作者却给出了戏剧化的转折:一团和气,无限宽容。
通过老好人德顺大叔的谆谆教导,让高加林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认识了农村。开放式的结尾,让让人遐想连篇。虽然没能再和心爱的巧珍结合,这样略显遗憾,却从更现实的层面印证了:人生怎得如此圆满。
有遗憾的人生才是最现实的人生。
短短14万字,却让人欲罢不能。调动着读者的情绪,把读者拉入小说里,不能自拔。
小说中所反映的问题也都很现实,比如说:一方面,学历之间的差距是爱情的拦路虎。会导致互相之间没有共同话题,而引起对爱情的质疑,甚至导致不幸福。
第二点,在物质和理想面前,人们往往迷失了自己。让人性屈就于物质,进而做出很多很多抱憾终生的事。 就像高加林,进城以后,为了能够谋求更大发展,而选择了能给他带来更好前途的黄亚萍。
第三点,不纯粹的爱情,能叫爱情吗?就像黄亚萍的爱情观。不可否认,黄亚萍是真的爱高加林,但是,她爱的是,又高又帅又有能力的工人高加林。而让她真的和高加林回农村,她又打了退堂鼓,这种算是爱情么?
第四点,通过高加林的叔叔,可以反映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纵容,迟早会出事。
将社会现实,融入到小说当中,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让人深思。并且也产生了极强的代入感,让读者能够,跟着小说的情节,或爱或恨,或悲或喜。
《人生》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一是因为这本书写得相当不错,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好像突然找到了读书的方法,读起来有的放矢,更能投入进去,吸收更多的知识。
之前我曾写过一篇《看书和读书,中间缺了一颗心》,而在读《人生》这本书时,我找到了这颗心。
希望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我能再接再厉。认真阅读学以致用,多写多练,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人生》,第一次极致阅读。那种感觉真的很棒。
您有多久没好好读一本书了?有空可以读一下《人生》,品味不一样的人生。
简宝玉日更打卡第十天
网友评论
这样的收获真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