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西爱写作
日更02-谈谈曾国藩的“反思”习惯曾国藩一生起点很低,成就却非常高。他一生中所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这个浪漫的文人,用毕生的脚踏实地精神去应对人生中的每一个挑战。
因母亲病故,曾国藩回家守丧。十三年的京官生涯,他感觉身心俱疲,于是想趁着守丧机会在家好好休息。
偏偏这时,朝廷又想起他了。适逢太平天国起义,咸丰皇帝诏命曾国藩出山,兴办“团练”,保家卫国。
正当曾国藩准备拒绝皇帝任命的时候,好友郭嵩焘来家里做客。听闻此事,赶紧劝曾国藩:“你以前经常抱怨没法实现政治理想,如今何不趁着乱世建功立业呢?”
曾国藩听后恍然惊醒,于是决定出山为皇帝卖命。
一介书生曾国藩,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仗,却在一年时间内训练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湘军,它所向披靡。相比之下,存在了一百多年的大清王朝正规军却在战争中不堪一击,屡战屡败。
日更02-谈谈曾国藩的“反思”习惯湘军如此强悍的战斗力来自己哪里呢?它来自曾国藩的“反思”习惯。
曾国藩是个笨人,做事情没有那么多聪明的伎俩。但是他实在、脚踏实地、善于分析总结。
他的“反思”习惯指的是反向思考。在创立湘军初期,曾国藩没有先去想怎样才能让湘军有战斗力,而是去分析大清的正规军为什么没有战斗力。
曾国藩分析总结出正规军的失败在于制度缺陷。大清王朝为了减轻财务负担,对军队采取“低饷制”,也就是说当时的士兵和军官工资非常低,压根无法养活家庭。这迫使士兵在外全都有第二职业,而军官则经营第三产业,个个无心训练、应战。长期以往,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变得极其萎靡,不堪一击。
于是,曾国藩以此出发,在创建湘军的时候,在制度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实行“厚饷制”。士兵是收入是正规军的三倍左右,是农民收入的四倍左右,而军官的待遇更是正规军的五六倍。
都说文人比较浪漫,喜欢唱高调,但是曾国藩却喜欢脚踏实地地干活,把政策落到实处,首先解决的是士兵们的物质基础。
这一重大改变,在根本上就已经解决了军队风气败坏的问题。士兵们不需要为生计所忧愁,当然能够更加专心地投入到训练、作战中。
当然,曾国藩在创建湘军时,通过对比腐败的大清王朝正规军,他相应地还做出了许多方面的改进。比如:
“将必亲选,兵必自募”,解决了正规军“兵败不相救”的冷漠自私弊病;
“选士人领山农”,指的是只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因为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力量远大于身体力量,军队士气来自于士兵的精神面貌;
……
日更02-谈谈曾国藩的“反思”习惯由此可见,曾国藩虽然不聪明,但是他做事却非常高明。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够费心费力地去分析别人的不足、所犯的错误,从而和他人的错误做法反着来。在对事情进行精确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要害,把握关键,以此作为切入点去开始一件事情。
所以在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他并不需要有多么天才的想法,连他自己都自嘲“不甚高明”。但他却能够在笨拙之上绞尽脑汁,于是“笨”到极致变成“聪明”了。
看到曾国藩“反思”这个习惯,我不禁想到了像自己一样的写作者。其实,在学习写作的人真的很多,但是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却少之又少。
通过分析这些坚持不下来的人,不外乎是:遇到困难就放弃、没有长期观念、太过于急功近利、没有把写作这件事做到极致……
所以,假如我想要在写作这条路上走下去,我必须要克服以上四个毛病。
当别人坚持不下去时,我要咬紧牙关冲过去;把眼光放长些(三年、五年、十年后……);多看些励志、人物传记感受下他们的艰难心路历程;深耕阅读和写作,把这两件事做到极致,日更起来,每日读书时间不少于2个小时……
最后坚信自己,无论在写作这条路上遇到什么困难,多想想曾国藩科举考了七次才终于考上了,以此来自我激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