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一词,古人又称薪俸、薪给和薪金,官员的工资则称作月给、月薪、月钱和月费等等。
工资为什么被称为薪水?
“薪水”一词本来指“打柴汲水”,根据《南史 陶潜传》记载,陶潜送给他儿子一个仆人,还写了封信说:“你每日生活开支费用,自己难以供给自己,现在派一个仆人来帮助你打柴汲水。他也是人家的儿子,要好好待他。”后来人们便把工资叫做薪水了。
因为这里的“薪水”指日常生活费用,古人把按月支取的工资,主要用来支付日常的生活开支,所以把每日生活开支费用也称作薪水。现代人也会把日常生活开支称为薪水。
现代人面对老板欠薪,会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应得的薪水,那古代人在面对领导或者老板欠薪时,一般是怎么讨回自己薪水的?
暴力讨薪就不说了,肚子饿了,家有小孩嗷嗷待哺的时候,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更不要说薪水本身就是你应得的。通过自己劳动得来的,不给薪水就说不过去了,总不能把人逼上梁山吧。
古代中国基本上是小农生产形势,家庭作坊,工人地位低下,一般都是年末才发薪水。老板若是迟迟没有发薪的意思,你就可以上演“苦肉计”,一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几口都等着发薪度日。如果薪水发不出,老板会以其他实物抵工资。
明朝“农民工”向皇帝讨薪,集体出动,人多势众,有同情心的官员会站在“讨薪部队”同一战线,“声讨”皇帝,皇帝给不出,赖账的时候只能下令轰走他们,轰不走甚至皮鞭和廷杖伺候。
古代讨薪无门时也是可以找“第三方机构”帮忙调解,最常见的就是找当地“官方机构”!
清朝郑板桥是有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在山东做知县的时候,遇到这么一案。穷书生状告地主,欠他的教书费。这个地主狡辩说这个书生胸无点墨,根本就不会教书,凭什么要付他教书费。郑知县听后,巧用办法,让地主乖乖付钱。郑板桥出上联,书生出下联,并且对得工整贴切。看来事实并非地主所说的那样,判定地主付清穷书生的教书费。
讨薪运动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皇族。从秦始皇开始,皇族子孙们都和官员们一样,靠朝廷发薪水养活。明代万历年间,太祖后代朱希宸,曾跟着兖州府闹出讨薪事件,既尊贵又爱面子,既高傲又端着架子。
更有甚者,不发薪就出租妻妾。变着法子给皇室丢脸,这法子在北宋有实实在在效果,皇室为防止这种丢脸的事情,只能想方设法筹钱,解决宗室的薪水问题。
如果爱面子,不想出面,那就写折子讨薪,不过这法子也得看皇帝老子心情!
皇族为讨薪而做各种丢脸的事也是毁三观啊,但是方法确实有效,看来里子比面子重要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