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书,采用了两种方式,通读和选读。通读就是从头到尾完整地读完一本书,而选读则是选取其中感兴趣的篇章进行阅读。这两种阅读方式给我带来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通读时你看到的是整棵大树,而选读你只能看到枝枝叶叶。
这个道理似乎显而易见。选读读的是一些零散的文章,你可以仔细欣赏细节,却无法通观全局。我在谈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时,就选了几篇来读,虽有所获,但总觉得没有读透,而且看过的文章也如浮光掠影般,倏忽然就不知所云了。我总在想,如果我完整地把这十二封信读完了,可能就会找到一些核心的内涵和连贯的思想,就如看到了一棵树的主干,然后再去看每个枝条和绿叶,感觉肯定会大不相同。
通读会让你对书的理解更深刻,而选读有时则会断章取义。
在选读《傅雷家书》时,我对傅雷的看法就是一点小事能说一堆话,纯粹是没话找话说。可在通读后,我才发现,傅雷的重复诉说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对儿子傅聪无微不至的关怀,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傅聪对父亲的回应太少,做父亲的只能一遍遍地苦口婆心地劝说指教。我还从傅雷的一封封书信中看到,父亲写给儿子的书信很多,而儿子写给父亲的却屈指可数。大摡天下的父母对孩子的爱都要比孩子对父母的多得多。
通读会让你与作者的交流更密切,选读只能说你跟作者聊过几句话。
一本书中的文字往往是作者内心的流露,通读一本书,也就意味着你跟作者有过长时间的交流碰撞,你跟作者之间将会有种老朋友般的默契。选读其中的篇章时,你却只能从那几段话中来体会作者的心意所在,无法产生心灵相通的契合。在通读《傅雷家书》时,你会跟随傅雷的情绪起伏变化,或自豪,或责备,或欢喜,在这些情感中你会与一个父亲取得默契,更深入地了解一名父亲的欣慰与不易。这种默契绝不是选读几篇文章就能得到的。
比较起来,通读的好处还真不少。如果有时间的话,尽量还是采用通读为好,在通读的基础上再选读,我想,效果应该会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