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励志@产品路,让生活触发思考公益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作者: joanren | 来源:发表于2017-03-16 23:54 被阅读4901次

做种子计划的初衷是解决一个失衡 - 一方面新经济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每年700万高校毕业大军就业难。当然,这不仅仅是每年为50个学生找工作,而是希望通过一种连接,完成两端的认知对称,让有创新冒险精神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可能性。

白虹是我进入公益的领路人。2012年,我们认识。她当时是mastercard大中华区的高管,准备出来做公益。她的想法是:信息革命驱动的产业变革,产业的边界将越来越模糊,需要更多跨界的融通,需要有民间智慧型机构来促进业界、学界的交流。 说实在的,我不是很明白她到底想做什么。她是那种可以把一件事描述得高如雪山入云,低如溪水潺潺的人。我只是被她的气质惊到了。

一直以来,我对公益存有偏见,认为是许多人在世俗的舞台败下阵来,找一个避风港而已;抑或一群人怀有良好初衷,但缺乏专业性,极不规范地做着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白虹把这两点都击退了。于是,我上了她的船。她创立“跨界创新平台”(COIN - Cross-over Innovation Network),开始在上海风生水起。她基本全身心放在平台上,我一直是利用业余时间支持。

2014年,我开始思考在这个平台上如何做一件极其落地的事。当时微信上盛传着上海创业难,上海培养不出BAT企业的帖子。在COIN的两年,我看到来来往往的智库,看到风起云涌的精英,但他们大都是在时代的巨变中或靠自己、或借势完成了蜕变。我们的高校教育中,其实是缺少企业家精神、冒险精神、独立辨识与独立探寻能力的教化的。我希望做一件事,可以深度连接高校与新经济,让抱啃多年一成不变课本的学生,毕业前走进优秀创业机构,真正领受到信息革命时代,面向未来的职业信息、面向未来的职业路径,也亲历优秀founder和CEO们的领导力、决断力、执行力。

我和白虹商量,第一轮通过互联网完成网上问卷+荣格心理分析测试,第二轮面试确认人选。当时已经是三月底,五月份就要启动,再晚的话大三大四学生的暑期实习基本就都落定了。白虹认为太仓促,可否论证清晰了,下一年再做。我们当天晚上争论到后半夜2点。这里岔出去一下,我和白虹之间,因为做公益,有无数争执和碰撞。这首先因为两个都是完美主义者,都很有主见,在遇到难处时,我们可以坚定地一起面对;但遇到观点之争,我们会针尖对麦芒,特别是我,有时候太直接。

那天晚上,我记得结论是,无论怎么不具备条件,我都要干。她送我出门,我们互相拥抱。

就这样,我们发起了“种子计划”。 开始是寻找优秀的创业公司,寻求创始人们的认同与支持。先确定了9家公司,逐一沟通。大家都忙,记得当时优酷的魏明、点融网的郭宇航,是在酒店或搞活动地方的门口给了我几分钟,听了以后,觉得可以尝试。沪江的阿诺,也许因为是互联网教育创业者,则欣然同意。还有如明道的任向晖,看了我们所有的文字材料、逻辑推演,晚上很晚微信我,说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也有像博泰,应宜伦忙得根本没时间打开我发过去的文件。我只能说,给我们一个机会,我们先做,你看到结果就自然知道了。……

从开始形成想法,到上线,两个月不到的时间。我基本在飞机上完成所有的起步基础文件。过程中发现,原来我们是没有预算的。又一想,就当成创业吧,没有钱,也得干。我们一个小小的志愿者团队,开始集结各自可及的资源,形成一个可操作的工作框架。后来白虹说,你们几个什么装备也没有,忽然就出发要爬山,然后就登顶了。

这是第一年的记忆。

他们中大部分都工作了,并与我们保持联系 网上报名问卷极其“开放”、“非标”,目的就是探寻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职业憧憬,或者说职业理想吧。荣格心理测试,则帮助我们建立一些基本的性格对应图谱。 从问卷中筛选出面试学生。 当时的优酷总裁魏明在面试学生 一条创始人徐沪生和coin宋老师在面试学生 沪江创始人阿诺为种子培训 沪江首席教育官吴虹和导师吴老师在评定 面试工作准备会 记得面试那天,当时用的是土豆上海的办公室,很难相信,从全国各地来的那些学生,仅凭看到的一条视频,就相信了这件事。基本上,坐10多个小时火车,赶到上海来的那些童鞋,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不拘一格。

学生们入职后不到一周,一个晚上,向晖发来微信,说:你们真的或许找到了种子。然后他发来了明道一个种子做的产品路径图。

跨界创新平台为实习中的种子提供全程培训支持。包括导入培续、中期强化培训等,9家公司的创始人CEO都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在实习结束的汇报演讲中,种子们闪闪发光地映现出各自的小宇宙。两个月的时间,他们从各自出发的原点,都走出很远。

志愿者团队 培训现场 路演通告 实习汇报 5个创始人。从左到右:点融网郭宇航、明道任向晖、媒介360钱峻、沪江阿诺、喜马拉雅余建军

种子计划后续采取开放的形式,由企业和种子自愿决定是否继续留用。期间一些种子毕业,选择了实习或非实习的种子计划合作企业工作。

三年以后,我会被问起,你干嘛要干这件事。我记得会说意义、价值之类的。但一个友人曾很直接地问:这些就不用说了,可你一定还有别的原因,就是你自己到底从这件事当中获得了什么?

我可以诚实地回答这个问题,去掉所有外在的东西,我想让自己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我想和自己的一些东西告别:比如思考多于行动;抱怨多于实干;为求完美,非黑即白,没有能力与不完美相处;我想让自己那些貌似振振有词的雄辩、高高在上的价值观,落到一件具体而细微的事情上。简单说,我是为了自己完整,然后才是为了别人。

事实证明,我对自己的“惩罚”是有效的。白虹和我都有一个心得。在大机构时,身边有团队、公司有资源,许多事只要战略到了,执行也八九不离十。做了公益后,不要说团队、资源,能有人跟你干,就很不错了。极其细节的事,比如文字逐字逐句的修改、比如一场线下活动的setup、比如官微的小视觉、比如ABCD之间的配合、比如志愿者的培训和团队建设、比如一个在线问卷架构的briefing、每一个企业相关的细节安排、每一次去募资(几万元、十万元),都要从亲力亲为开始。

第一年,因为所有的准备都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白天工作,晚上干种子计划,每天工作到很晚,颈椎病犯了。面试完,我们一群有跨界从业经验的志愿者都说不出话来,因为不停地交流8个小时以上。我记得第一年朱朱老师因为面试强度太大而病倒了。但这不算什么,比较难过自己这一关的,是一些质疑。

中期,有针对性的主题培训 在明道的结业汇报 CEO评委们 紧张的一夏,也有许多快乐

我相信,这件事许多人都可以做,甚至做更大更多的事。但和面对不公平和丑恶相比,人们更倾向于质疑一些有意义标签的东西。原因是,大家都很看中心中认为比较神圣的东西。人们不愿意参与一些打着公益旗帜的事情,一是曾经有过不好的经历,二是不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一种约束和捆绑,承担一种精神上的负担。那么,对于即便如此仍然做这件事情的人,有质疑也是正常的。曾经有一个晚上,我失眠。因为遇到的冷冷的眼光,因为有人说:她做这个是为了出名。我心想:用这个方式出名,我好笨啊!然后女友说:你分分钟可以撤啊,没人逼你干这个,这不是你自己非要找不自在吗?

这些,是一件事情的AB面。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情,思考很重要,出发更重要。种子计划自生的能量,让这些不平衡迅速被化解。

事实证明,我为自己干的这件事,收获、进化良多。企业创始人都是一群忙得没日没夜的人。每年,都有新的企业加盟,一开始沟通,说我们不是headhunter,不是HR program,我们在做一个大循环,其作用可能产生在未来。我们是给有创造潜力的大学生一个孵化、一个锻造,让他们看到一种可能性,但不求他们一定留在你们的企业,等等,人家听得将信将疑。慢慢地这些人,最终与种子计划同行了两年、三年。大部分情况下,完全相信、或完全知道我们要干什么的人可能并不多。可能是我们的一些讲述,使得他们认为这是一件对的事;也可能是朋友之间不好意思推脱。我们反复告诫自己,不要着急,也不要怕误解,这不是竞争、不是完成指标,放下自己的面子和莫名的自尊,允许质疑,欢迎拍砖。

三年,几千名大学生通过了我们的在线测试,150多名大学生进入这个计划。他们来自50-60所不同的大学。种子计划以导师+实习的方式,深度连接优秀创业公司与高校中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帮助后者看到更大的职业版图和价值坐标。先后共有15个企业参与计划,并和我们建立了良好的互信、互动机制。

第二年种子 第三年种子

下面是我们团队的一些感悟。

第一, 关于教育

我们的高校教育,其实是一种“找工作”教育。而名牌大学,是找工作的标签。越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包袱越重。而那些名不见经传学校出来的学生,因为没有包袱,只能一搏,他们反而更无畏一些、更本真一些。

那句话不是没有道理:优等生,未来为班里的差等生打工。

信息革命时代,传统的认知体系、知识体系培养出来的名校大学生,本质上和其它学校的毕业生没有太多差别。可能理工科会有一些,但文史类、管理类、营销类,基本没有什么差别。

第二,过早世俗化的后患

当前充斥校园的,是一些世俗化的风潮。很多人和机构进入高校,不是为了树人,二是为了卖东西、地推和找廉价劳动力。

学生其实是非常没有方向的。他们不知道谁是对的。今天一个功利主义的演讲,明天一个10个步骤走上人生巅峰,后天快消500强公司来群面,大后天BAT说没有得过省级以上竞赛冠军的不用递简历了。

耶鲁大学一个教授说过:任何一个在耶鲁读完四年级递毕业生,如果他毕业时,变成物理、电脑、化学或者任何领域递专家,我们会觉得那是一种失败。因为我们不希望四年大学教育是培养专家,让他们在某一领域里面投入那么深,而忽视掉其它更广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机会。

高校需要一种“精神气质”,塑造的是一种“可能性”,但在当今,这是非常大的奢望,我们的大环境,也不支持。

第三,生存不是拿走年轻人梦想的借口

我一直相信,从人的视角看待对方,本质上的高下才是有意义的高下,比如内心的干净,比如一种美德的坚持,而不是别的。如果对方是纯净的,你当赋予的能力,是净化污浊的能力,而不是去污染它。如果对方是充满创想的,你当赋予质疑与创变的能力,而不是去驯化它,即便是以生存的名义。

什么时候,我们学习把每一个人,当成一个活的生命,当成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来对待,我们才真正有可能,去期待一个更好的社会。

第四,有许多事情,你做了,当下无法看到结果,甚至未来也看不到结果,那么,是不是还应该做。

三年的时间,我们面对最多的问题,是你们怎么衡量做这件事的“结果”。

我常常都是犹豫的。

我也想问,四年大学教育,应该怎么衡量结果?多少人进了500强和四大?多少人去名校继续深造?多少人成了创业明星?

也许,我们都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一个人最需要追求的? 我们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plug in这个世界?我们怎样,才能领悟这次生命的目的?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去延展出最大的可能性? 在这个过程中,谁是非功利的孵化者,谁是践行信念的赋能者,谁是可以执手前行的同路人。

我们可能已经忘了,最好的衡量,是内心。

我们赋予了爱与能量,连接了潜力与挑战,触动了一颗心,但并没有在此时此地结出果实,并没有在此时此地创造出财富,那么,这种价值可衡量吗?

世上风云大事,归根结底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个人的生活,那才是伟大变革的所在。整个未来、世界的整个历史,最终都是对个人潜在能量的宏大总结。 每到此时,就回味荣格的这句话。

我没有答案,但起码可以,遵从内心。

2017年,种子计划第四年起步了。共有18家前沿的创业公司与我们携手。如果你希望走进一个充满创造欲望的群体,如果你希望经历一个不一样的夏天,如果你希望,与未来那个不拘一格的自己相遇。诚邀你参加这个计划。你只需要关注我们的公益官微“种子计划”,里面有所有的信息和报名步骤。

互联网、物联网最终会让世界无限连接。

但最重要的连接,发生在有灵魂的人与人之间,也只会发生在人与人之间。

夏天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陈凯德Cade:成为五期种子,是我莫大的幸运。五月跨越1500公里来到上海面试,到现在实习即将结束。这期间感受真的太深了,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种子们。通过种子计划给予的平台,让我站在了单凭个体难以看到的洞察。感谢种子计划的每一位小伙伴,背后辛苦工作的志愿者,还有最最要感谢的Joan。眼界、胆识、实干三者缺一不可,共勉,愿种子计划越来越好!
    joanren:@陈凯德Cade 谢谢凯德:heart:
  • c9658055db0e:很荣幸成为2018的种子,5月面对未知踏上魔都,到现在实习快结束了,接触到了很多以往没有概念的东西,太棒了,感谢Joan,感谢种子计划!
    joanren:@反正不会玩 感谢有你,有你们:heart:
  • 小黄同学hyy:认真的看完每一句话,心里依然像大三的时候第一次看到种子计划推文那样激动又踏实,原来有一个地方可以让自己的理想被看到。在学校里,大多数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于是有了太多“就这样吧”“差不多就行了”“大家都是这样”的声音,可是青春只有一次,我不想埋没在大多数的选择中。感谢种子计划,遇到joan和导师们,遇到有趣相似的灵魂,夏天会结束,向前的脚步不会停止:heart:
    joanren:@小黄同学hyy 感谢命运机缘让我们相遇:heart:
  • 涡轮不飞:初心不忘,必有回响,种子深埋,叶开十方。
    joanren:@林岳桦Warren 的确需要时时回望初心,才不致于被俗常淹没。:heart::heart::heart:
  • ff0daa13fe84:我是迷你校项目创始人,专注做校园招聘13年了,一直在想如何能让学生去到有成长性的创业企业,像我们现在黑马营里很多企业都是将来能满足社会很多领域需求的新平台,可以让同学们学习和积累实现个人梦想的机会,而你的种子计划则是点燃他们小梦想的小火苗。希望能和您一起合作!
  • 长江客:唯梦想与行动不可辜负,加油!
  • 互加计划_蒋丝丝:中午看了一遍,临睡前又看了一遍,文中的诸多现象及历程思考让我此刻精神得睡不着,又或者是许多浪费的时光“难过”得睡不着,关于人生,这样的启发可遇而不可求,光是遇到就是极其幸运的一部分了,感谢Joan
    joanren:我们会继续见证彼此的进化:smile:
  • 73631920984a:在成长中折腾,在折腾中成长。我是第一届种子,大家都叫我“大葱”。在入职阿里不到半年后,按捺不住内心的“不安分”回了上海加入了一家创业工作,摸爬滚打地做了两个失败的产品。很感谢Joan,很感谢种子,催化了我“不安分”的心。
    作为亲历者,我很享受“折腾”的过程,但也正因为是亲历者,才能体会这“折腾”带来的与社会评价体系格格不入的困苦。
    Joan想给年轻人带来改变的机会,我们也给了自己机会。已散落在茫茫人海的那些种子啊,希望终有一天可以掷地有声地说出“因为我们明白自己生而不同,才不用背负虚名和教化,各挥所长,成就一番新的天地!”
    joanren:@反现实联盟 :heart::heart::heart:
    joanren:@反现实联盟
  • xwgong:坚持四年,了不起!为你骄傲。我非常喜欢这诚恳的文字:“我可以诚实地回答这个问题,去掉所有外在的东西,我想让自己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我想和自己的一些东西告别:比如思考多于行动;抱怨多于实干;为求完美,非黑即白,没有能力与不完美相处;我想让自己那些貌似振振有词的雄辩、高高在上的价值观,落到一件具体而细微的事情上。简单说,我是为了自己完整,然后才是为了别人。 ”
    joanren:@xwgong :heart:
  • 互加计划_蒋丝丝:作为一名受一期种子影响,从二期种子那儿看到人生还可以做这么多有价值的事情,到成为第三期种子,即将见证种子计划的第四年,它也几乎贯穿了我的大学四年。
    哪怕是种子计划的一场活动组织的严谨和衔接都让人感动,在学校里看到的组织难以做到这样,最见诚意和态度的。更不用说这一个从启动到结业不说再见的“漫长”过程,搭建一个起舞的平台,让每一个青年去看到更大的空间,去跳最热情拥抱世界拥抱自己的舞。
    joanren:@Dsuper :heart::heart::heart:
  • 非少先队员:能写这么长的感文,看的出是真的有想法,有态度地去促成这个事情的人,我非常钦佩有想法并能落实的人,虽然可能因为其本身具备别人不具备的条件和因素。而非常好奇的是,这个公益的项目,执行人和构想人本身,是靠什么维持这个机构运转的呢?难道真的是没有任何盈利点地去推行吗?并不是质疑其用心,只是单单的好奇而已,因为我有点不太相信靠内心的成就感能持续地推进这么大的项目4年时间,求仙人指路
    陈拿鱼:@非少先队员 理想主义的创始人。有梦想的ceo。坚持的志愿者。还有社会爱心人士把这个项目坚持下来了。
    joanren:第一年零预算,第二年开始,有品牌赞助,也有热心的个人捐助,项目也上了腾讯公益平台。但募资仍然是每年需要面对的工作。谢谢你的文字!
  • 山重水复疑无路:我荒废的大学呦
  • 九色喵:是的哟
  • 纤纤尘土:为梦想加油,为行动点赞👏
    joanren:谢谢鼓励!

本文标题: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ps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