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到这样一个话题
在上世纪的美国有这样一个理论:婚姻的本质是一种契约,一旦契约开始无论爱情是否存在你都必须履行你的责任和义务。从事实出发这句话的表述且不讨论它的正确性,至少以结果为导向它是积极的。当下中国人对婚姻的底层逻辑在目前这个社会环境下实际上很荒谬。
咱们不如往前倒一倒中国旧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规则,旧社会的青年男女彼此几乎没有相识的机会,绝大部分的婚姻都是依靠家长、媒人以及其他长辈通过一些经济、命理、年龄等综合数据评估最终得出一个合适与否的结论,那么我觉得这个方法其实很科学,首先青年男女的社交面很狭窄几乎不存在感情经历,也就是说无论被匹配到的对方是谁对于彼此来讲都是一张白纸,也就几乎规避了很多因感情问题造成的矛盾产生,并且旧社会对男女分工和日常行为准则有很明确的规定甚至包括了法律层面的规定和道德层面近乎苛刻的规定,虽然不人性但还是以结果为导向它的作用是积极的。此时感情、生活、分工劳作等长期主观问题被解决掉了,谁都不用闲操心按照规矩执行就可以。然后是性格、经济这种客观问题,前面说到在决定一场婚姻时有两个重要参考数据,八字命理和家庭门户。且不说合八字这种方式产出的结果是否准确,至少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它的确有它其中的规律存在,再一个讲家庭门户问题这个可能涉及到彩礼陪嫁以及后期两家之间资源的长远互助,这个问题的洽谈从始至终两位当事人是不参与的,也就是说谈好谈崩他俩都不知道,不知道也就没情绪产生,也就避免了因这些问题在双方心里埋下矛盾隐患,并且按照旧社会的规则倘若两家的实力过于悬殊媒人根本不会提亲,真正能开始洽谈具体事项的几乎问题都不大,即便有分歧也是些无伤大雅的小问题,真谈崩了中间还有媒人调和实在不行还可以换人,所以综上所述旧社会的这套婚姻规则按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讲是比较科学的,还是以结果为导向它的作用一定是积极的。
然后反回来看当今的婚姻规则仔细想想好像并没有规则,推行自由恋爱不到100年的时间,效果其实很好恋爱确实自由了,可婚姻没自由,自主交往、自主恋爱、自主相处、自主选择之后不能自主结婚,相当于以旧社会的婚姻规则强行套用在当代自由青年的婚姻结果上,这不是荒谬是什么?这就像人们放了一只鸟腿上绑个绳,放的时候告诉鸟飞吧尽情的飞吧广袤的天地任你翱翔,这鸟飞到高高的山脚下蔚蓝的湖畔边无尽美景皆在眼前,正准备规划飞到山顶望山边边飞过湖泊看草甸甸,一把被那绳子拉回去告诉他行了宝贝飞出去看看就得了,那高山湖水太危险不适合你,你该回笼子了。所以目前中国的婚姻环境问题成为了这片土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历史上没有记载过青年男女大面积出现恐婚类事件的。当然环境已经是这个环境了,我虽改变不了环境也身处其中不过倒也不一定就随波逐流,任何时期都不乏有正确的逆行者,鲁迅先生不是说过:“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倒也没有那么悲壮,其实并没有人希望在人生路途中是孤独的,我们并不是恐婚也不是所谓的自私,只是在这个问题的抉择上我们有了一些更深层的思考,至少我需要的绝不是一位为了填补我人生角色空缺而到来的女性,或者仅仅为了来满足彼此的性需求以及繁殖任务而不得已促成的夫妻关系,我当然知道婚姻是责任和义务而恰恰是我深刻的认识到婚姻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不愿意也不敢稀里糊涂。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你不结婚老了怎么办!”我只能说我无法阻止衰老我也无法保证伴侣的时效性,至少在我还年轻时我应当去寻去等一位让我们彼此真正放松下来的朋友,结婚不是一个任务的结束而是一场历程的开始,可能我们不能左右开始的时间但或许我们真的可以选择开始的伙伴。
@山石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