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思心舞
图片来自网络某天被同学请饭,还有一位她的伙伴,问起如果找我的前公司为他们的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一批特制的手机该怎么搞。聊起来,原来他们设计了一个商业模式,支持大学生创业竞赛,需要定制手机终端。
在我印象中,大学生创业竞赛应该是有创业团队组建、原型开发、商业计划、宣讲路演、投资人、企业家等评审团打分、排名颁奖等一系列热热闹闹的环节,最后脱颖而出优秀的创业设计的个人与团队......多年远离江湖,没想到这里听到的大学生创业是这么样的:
活动主办方组织一批有需求的企业,并拉来厂家将这些企业的App预装到定制手机上并通过它可发布任务、管理任务、记录业绩(主要是销售任务),联合小额贷款等资源,给参加“创业”的大学生配给这批定制手机,学生可以在这个专用手机上选择任务、代销产品、获得收益、偿还贷款等等。
“创业”既然已经全民化,创业的定义自然随之而变,看来我是少见多怪了。出这主意的人是我工作早期做市场研究时的同行,这些同行们还有其他的“创新”和“转型”行动。比如,入户访问、街访和电话访问都不好做了,就去做神秘顾客实地调查客户满意度,效益不直接了,“神秘顾客”们就转去充流量、带流量,“反正中国人嘛,前面排十个人的队,肯定会有人往后头跟着......” 哦哦哦,不聊不知道,原来老本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自我反思一番,其实关于大学生创业,之前我脑子里的概念就一定是普适和对路的吗?一路从应试教育走过来,学生们到了要走向社会、又面临就业难的大环境的时候,被各方鼓动起“创业”来,这真的是适合全民、特别是毕业生的职业方向吗?
随着社会环境、组织形态的变化,毕业生的确需要面对传统的大型、稳定的组织和岗位越来越少的现实,无论是基于现实追求“挣钱多、干活少”,还是基于理想追求情怀和自我实现,恐怕都是一岗难求。
如果将“创业”理解成更主动地面对生存、适应环境、自力更生、通过事业实现自我独特价值,即“做自己的事业”,当然可以是“全民创业”,大家都应该去发展“创业”素质和能力。即便你从事学术、艺术等职业,也需要掌握生存能力,这个生存包括个人的物质生存与职业生命的延续。
但如果是投资做企业主这个意义上的创业,并不是每个人都合适,应该量力且三思而行,更不要被这个诱惑性的字眼冲昏了头脑,爆棚了自我,迷失了方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上面的活动创意倒也不失为顺应大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