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导读八十七|宫崎市定中国史【1】

导读八十七|宫崎市定中国史【1】

作者: 罗益明 | 来源:发表于2020-05-14 18:45 被阅读0次

这本书应该是今年自己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所花费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为什么阅读这本书会花的时间最长呢?具体而言的话,有两个原因,第1个原因就是自己本身的状态,就是属于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的这样的一个状态,第2个原因,就是这本书它是属于历史领域内大家写的学术通俗化的著作,大家要注意的是,对于历史领域类的书籍,个人是一般不去涉猎写导读的。

因为一旦涉猎,就会面对非常庞杂的历史具体事件以及历史人物关系,那么如果想写,就需要一种高屋建瓴的大视角,还要能够对作者整本书已经压缩过的历史材料,再进一步简单的压缩与勾勒,这个学术功夫至少我目前是做不到的。

更何况这本书是中国上下几千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人物变迁,几乎每一个事件都能写一本书,每一个人物都能写一本书,即便作者已经采取了这种简约化处理的方式,已经将其高度精炼了,那么我再针对作者所简约化,处理精炼的文本,再进一步简约和精炼这种功夫本身,就像前面说的一样,做不到,其次呢,就是也没必要这样去做,因为我个人读历史并不是去记这些历史人物事件,以及记这些历史人物关系的。

那这里又引申出一个问题,那我们读历史到底是干嘛呢?余英时先生说读历史最大的好处是懂得人性,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这位作者,日本史学界的泰斗宫崎市定先生认为历史学是人文学科最基础最基础的基石,没有这块石头,其他的像文学,哲学,法学都无从谈起。那对于我而言,我读历史到底是干啥?

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以举出一堆理由,但是这不构成我自己去读这本书本身所要去获得的东西,那么我在阅读这本书,将近阅读一半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我要从这本书当中去获得的或者说启发到的东西是作者研究中国历史的观察角度或者说是他独具慧眼的地方,这个成了我自己在阅读这个文本当中所要关注的要点。


那么这篇导读,从这个角度切入就比较地能够很好的完成了,另外,我还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我们去读这样的一部著作的时候,我们自己本身的知识领域由于不是历史学科班出身,所以我们对于历史长河当中那些特别庞杂以及具体的历史文献,是没有阅读过的,但是作者确实对这方面的历史材料进行过详细的阅读考证,然后再简约抽象化的概括成这本书当中的一部分。

那么,所以说我们可能在读历史著作的时候,就像前面说的一样,一个历史事件能够写成一本书,一个历史人物,能写成一本书,那么我们还需要读更多相关的书籍,去慢慢的建构起自己在这方面对具体的历史史料的知识,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也没必要把作者简约化的历史材料去基本把握,因为我们可以在自己将来阅读过相关的这些历史书籍之后,然后再返回的重新阅读这本书,那么这可能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了。

那么前面我讲了这个导读所关注的点是作者的观察角度以及他独具慧眼的地方,那么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可以说在他本书研究中国历史具体展开之前,就已经表达了作者学术研究的思路以及基本方法,那么这一部分我个人认为从我现在这个阶段而言的话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可以详谈,那么对于后面作者用这些思路与方法对中国历史展开非常具体而微的研究与思考的时候,这个我们可以略谈。

那么关于这一部分内容,我统称为第1部分内容的思想要点,第1个思想要点,历史学是关于时间的学问也就说在作者看来,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它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这些很多原因它都是需要时间,然后汇集到一块儿,最后出现了一个历史事件。那么作者举的一个例子,就是他认为所有人类文明的起源,就是在西亚,然后由西亚向东传播,孕育了中华文明,印度文明,还有向西传播孕育了欧洲文明。

这个视角实际上是相当有见地的,根据现在基因学科方面的研究,发现我们人类也就是现在智人是14万年前非洲某一族女性的后代,在这个地方现代智人就是我们的先祖,为了为了生存,不断的迁徙,在迁徙的过程当中孕育和生发了文明,对于这一点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王东岳先生的讲座以及去看现代智人路线迁徙图。


第二个思想要点,历史学是基于事实逻辑的学问,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作者看来,很多学者的思想观点,就是抽象逻辑的学问,也就是说根据一个具体的事实,然后抽象出一套概念或者说理论体系,但是在作者看来这种概念或者说理论体系很有可能会独立行走。所谓的独立行走,指的就是基于一个历史事实来的概念造出来之后,直接就生搬硬套到另外一种历史事实上。

那么作者的这种事实逻辑的态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揭示出历史事件或者说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或者说因果关系是怎么样子的,然后呢去把不同的历史事件给它连接起来,把它有欠缺的地方给缝起来,那么这就是他认为的基于事实逻辑的这种历史学。

第3个思想要点,就是作者自己画了一张人类历史发展路线图是曲线的这种形式,这张图呢,我自己没怎么看懂,但是呢,他把这种历史变迁的这种关系,简单的勾勒了出来,但是这种画法在作者看来还是有欠缺,第1种欠缺,就是地域间之间用直线勾连,没有用曲线表露出来,没有反映实际情况。

第2种呢,就是它指出有一个地方,巴尔干半岛,有时属于西亚史,有时属于欧洲史,它具有这种双重属性,在这张图上没有表露出来,第三就是像印度。朝鲜这些就直接省略了,因为它是站在世界史的立场来看的,所以说不得不去有选择性的省略和忽视。

第4个思想要点,时代区分论,就是对中国历史的划分,有三分论,还有4分论,那么这个三分论里面呢,又具体分为三类,第1类,认为古代=上古至战国末,中世=秦汉至明末,近世=清初至现代,这个划分的依据主要是考究中国皇帝制度的准备阶段,发展阶段以及后来受欧洲异质文化入侵的阶段。第2类,认为古代(或称上古)=太古至秦汉,中世(或称中古)=后汉至五代,近世=宋代以后,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有3点理由。


第1点理由,就是春秋到后汉他们之间的这种历史的延续性和承接性还是比较密切的,第2点理由,后汉到五代是由于这个贵族阶层的兴起以及在社会上全方位的垄断,第3点理由,在宋代贵族阶层已经没落了,新兴庶民阶层已经就兴起了,另外还有唐末时期抑郁民族独立运动的活跃与兴起,像辽金这些等等。

第3类,认为古代=上古至唐代,中世=宋至明末,近世=明末至现代,它的划分依据是根据唯物史观,定义为古代奴隶制度,中世农奴制度,近世自由劳动制度,作者对这一套观念略有批判,但在这里便不加以表述了。

那么作者的划分依据呢,是4分论,古代=太古至汉代,中世=三国至唐末五代,近世=宋至清朝灭亡,最近世=中华民国以后,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去划分呢?他的理由是什么呢?我们根据划分的每一部分,可以细细的探究一下。

对于古代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有两点,第1点,就是作者从动态演进的角度认为中国古代从使氏族部落演进到了都市国家,再由都市国家衍进到了领土国家,再最终衍进到了古代帝国。那么,在这里要重点理解一下都市国家与领土国家。

这个都市国家其实比较好理解,就是指的是古代所谓的邦,国,等等,就是这个时候,大家砌了一个城墙,然后也在城墙里,面砌了房子,然后白天的时候,在城外面的耕地里面劳作,然后晚上回家回到城墙里面的房子里面居住。


那么这个都市国家里面,也形成了两种群体,一种群体就是以士为代表的上层,还有以庶民为代表的下层,那么这个庶民为代表的下层,一般而言是这个一个都市国家打败了另外一个都市国家所俘获的俘虏。那么所谓的领土国家,实际上是都市国家的进阶,原来都是国家,它可能是不同独立的这种小的城邦,但是到了领土国家的时候,很多小的这种城邦都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权,只是在这个领土国家之下自治,比方说战国七雄。

第2点是景气史观,这个景气史观指的是经济运行状态或者说是商业运行状态,那么作者对这方面的考究是非常看重的,而更加具体的指标就是货币数量的增加,那么可以从后面作者再针对具体历史事实的分析与破解的时候,他特别注重的这个货币的流出与流入,以及不同货币所带来的影响,就可以看出来。

对于中世,我们需要注意这么几个要点,第1个要点,就是经济不景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汉代跟西域通商之后,发现西域的工艺制品比汉要好,因此,汉代积累的黄金大量的外流。第2个要点,庄园的兴起,也就是原来大家都住在城郭里,然后白天的时候去外面耕地。

但是现在呢,就是那些有钱人就是在外面的地方呢,有一块私人土地,然后自己打造那种庄园,然后雇佣一些人来劳作,然后这些经营庄园的主人就成了,我们所谓的豪族势力,那么这些豪族势力呢,可能就随着时间的发展,官僚化,贵族化,那么在这种演进的过程中,所谓的阶层分化,就出现了。

第三个要点,就是这个中世它的这种根本的牵引力还是分裂倾向。第4个要点,就是异域民族文化的兴起以及侵入,其实我们认为的那个隋唐,它本质上已经不是纯正的汉人系统了。第4个要点,封建制与贵族制。


所谓西洋封建制,指彼此之间透过暴力划分地盘,然后再人为地确定保护和效力关系,在这个过程当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权力能够去驾驭着这些力量,那么古代的这个封建呢,实际上是以周为代表,那么当周朝被灭了之后,他实际上有一部分是保留在了蒙古那边。

而贵族呢,它实际上是一种跟皇帝妥协的关系,皇帝需要他宣誓为自己效忠,也需要操纵他为自己办事儿,而贵族呢,也需要承认皇帝的主权,并进一步获得自己的权益。但是无论是封建也好还是贵族也好,如果这个时代本身就处于这种分裂倾向的状态,那么这些制度也无疑会助力于这种分裂。

第五个要点,农奴,佃户,奴婢,部曲。这个佃户指的是跟这个庄园的地主签订契约,租用土地,然后向这个地主交这个租金。他们的人身自由没有受到这个地主的支配,而且这个他们的生计,也不是地主要去关心的,他们一旦履行相关的契约之后,跟这个一般人民地位是平等的,所以不是西洋中世时候的那种半奴隶式的农奴。

这个奴婢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我们理解的奴隶,他们必须在主人的意志之下结婚,但却不能够拥有家庭,那么他的这个妻子呢,就是婢,生下来的孩子呢,男的就是奴,女的还是婢。他们一般是在处理家务活,而这个部曲呢,它是在庄园里面的隶属农民,他们可以跟自己想一般女子结婚,也能拥有家庭,比这个奴婢身份要稍微高那么一点点,这就对应着西方的庄园里面的农奴。

对于近世,有这么几个要点,第1个要点就是中世的贵族阶层衰落,然后这个下面的这种庶民阶层兴起,第二,就是,他认为这个宋朝成了这个财政国家,这个宋朝的官员呢,就成了这个财务官僚。第三,就是商业贸易的繁荣,昭示着经济好景气的到来,另外这种三大发明,以及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山水画的发展达到巅峰,铁的广泛使用等等这些,被作者寓意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而且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这些文化艺术成就又流到了西亚那边,然后西亚又流到了欧洲那边。


第四,这种好景气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因为这种上层阶层骄奢淫逸,政治腐化,地方势力的反抗以及异域民族势力的入侵等等这些矛盾交织在一块了,随后皇朝的更迭,经济景气的周期性的上升衰落,但是总体上还是这种衰落下去了。第五,在这个时候,无论是汉族,还是女真族那些异域民族都有了一种民族自觉意识,这也意味着民族主义的孕育与发展。

对于最近世,大概的历史概况我们也清楚就不必多说,但是有一点可以简单提一下就是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中华民国建立,那么中国第一次是真正意义上跟其他欧洲是跟美国,法国他们平等的这样的一个国家,而不是原来皇朝时代把他们理解为我们的附属国,我们是超越于他们之上的国家。

相关文章

  • 导读八十七|宫崎市定中国史【1】

    这本书应该是今年自己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所花费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为什么阅读这本书会花的时间最长呢?具体而言的话,有两个...

  • 导读八十七|宫崎市定中国史【2】

    在导读这一本书的第1部分,我已经把作者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学术理念以及研究的学术方法,简单的概括了一下,那么这一部分内...

  • 宫崎的世界史

    书名:宫崎市定中国史作者:(日)宫崎市定译者:焦堃瞿柘如宫崎的世界史,不是旧世界史,不是如数家珍,分别侃侃而谈欧亚...

  • 《中国史》宫崎市定

    这本书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华夏历史,作者宫崎市定是日本京都学派史学泰斗。 作者首先提出何为历史的总论,在作者看来历史...

  • 中国史—宫崎市定

    焦堃,瞿柘如 汉学诺贝尔奖 儒莲奖获得者代表作 通过本书了解到中国史发展过程中带着经济的民族的发展,从本书最大的收...

  • 宫崎没有宫崎骏之鹈户神宫

    说起宫崎县,不知道会不会很多人想到宫崎骏,或者宫崎市定,不过,宫崎县没有宫崎骏也没有宫崎市定,不过,宫崎位于九州地...

  • 《宫崎市定中国史》读书笔记1

    P13. 何谓历史 西亚的文艺复兴影响了东洋,并对后者的文艺复兴的出现作出了贡献。在这种情况下,较晚出现的文艺复兴...

  • 记《雍正帝—中国的独裁君主》

    作者:宫崎市定 (宫崎市定(1901年8月20日~1995年5月24日),日本东洋史学家,战后日本“京都学派”导师...

  • 2018年读书略记

    2018年读书略记(一) 【宫崎市定:《宫崎市定人物论》】 此书长短文章14篇,包括“大帝与明君”“乱世宰相”“资...

  • 朱批处见真汉子、真性情—— 《雍正帝——中国的独裁君主》读后

    宫崎市定(日)社科文献出版 甲骨文丛书 2016年 《雍正帝》系日本京都大学学者宫崎市定在深入研读《雍正朱批谕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导读八十七|宫崎市定中国史【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mt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