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表妹,在上海读大学,今年大四毕业。她目前没有考研的打算,想先工作两年,但非常纠结到底是在上海找工作,还是回家乡,也就是遵义找工作。特别作为女孩子,家里父母希望她即使不在遵义工作,也尽量不要离得太远。作为我表妹自己来说,在上海意味着未知,而且也不知道发展会如何,近些年「逃离北上广」这观念也挺热的。如果回家乡,虽然稳定,但总有点不甘心。
趁着过年的时候,她问了问我的建议。我当时也没正面回答她,因为毕竟自己没在一线城市真正打拼过,觉得没资格提什么关于职业规划上的意见。我只建议表妹想一个问题,自己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没想好,证明还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观架构,不妨试试去国外留学,最好读文理类的学院,也就是博雅教育,中国一般翻译成素质教育。为什么去国外读?因为我的观点是在现阶段的国内大学里,包括清华北大,博雅教育确实跟西方的学校有不小的差距。
去接受这种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毕业找工作,而是认清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过怎样的生活,希望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何种痕迹。如果单纯是为了赚钱,把钱多作为衡量人生成败的标准其实不是好事,我觉得赚钱只是手段,不应该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是去追求那些至少能感动自己的东西。当然,表妹假如已经想清楚了这个问题,那也不用纠结什么,只需要分析大城市和小城市哪个更符合自己的追求就可以了。
最近收到表妹的消息,她决定去留学,说希望在自己年轻的时候能遇到一些惊艳的人和事,从而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我在这里也衷心祝福她,一切顺利,学业有成。
这件事情虽然告一段落,却引发了我的另一个思考,那就是什么原因让无数年轻人愿意把热血的青春安放在大城市呢?他们宁愿忍受繁重的压力,残酷的竞争,变态的房价以及喘不过气的生活节奏也要扎根于此。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想清楚,除了人们内心的激情和理想,大城市的机会远不是三四线城市可以比拟的,这机会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也反映在质量上。
但我想进一步探究的是为什么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机会如此之多。这可能也是你的疑问,平时你只知道大城市机会多,至于原因,大概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接下来我分享一些自己的观点,我会从五个方面来阐述一线城市的机会丰富是必然结果。
信息红利
在理解信息红利之前,我先介绍一个经济学和金融学都在讨论的问题,市场有效悖论。经济学家尤金法玛(Eugene Fama)是有效市场假说的奠基人之一,他坚定的认为市场是完全有效的。而另一位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则认为市场不是那么有效的,希勒是“行为金融学派”的奠基人之一,这个学派就是反对市场有效假说的。所以,你也可以理解为这两个学派是死对头。有趣的是,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却同时颁给了法玛和希勒。
什么是市场有效?简单的说就是市场所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都被市场本身所消化掉了,而且已经体现在了资产价格上,因此没有所谓的资产泡沫。
我举个例子。比如你开车出去,路非常堵,这时候你会想如果换一条路会不会就不堵了。根据有效市场假说,你选任何一条路都会堵,因为其他人看到这条路堵,也会去需找另一条路,所以不堵的路其实都已经被找完了,每条路都不会通畅。翻译到市场上就是说你知道的消息早已被市场所消化,并已经作出了反映,那个资产价格已经表达了资产价值的真实情况,没有所谓的泡沫,也没有所谓的价值低估。
而与市场有效假说与之相反的观点是行为金融学派,他们认为人是非理性的,有时候存在某条路不堵的情况。当人们发现脚下的路拥堵时,不会立即去寻找其他出路。人们会想,如果去找到的另一条路更堵怎么办,基于这个考虑,大部分的人还是会继续在这条堵的路上。这体现到市场上就是市场存在泡沫,因为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信息没有被市场所消化。
我其实对两派的观点都不认同,市场实际上是不完全有效的,这个原理是1980年罗格斯曼(Grossman)和斯蒂格利茨(Stilitz)两个人共同提出来的。斯蒂格利茨你可能比较熟悉,他也拿过诺奖,而且经常来中国。市场其实就是从无效慢慢趋近有效的过程。
你想想看,当你接受到一个新的信息时,你会根据这个信息作出符号自己利益的决策,如果你就是市场,那么此时此刻市场是有效的。假设你的朋友和你,你们两个人才是市场,当你收到信息可你的朋友没有收到相同信息时,他作出的决策就会有偏差,这时市场就不那么有效。但是,信息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传播开来,你的朋友一定会知道这条新消息,那么他就会改变决策,市场最终将变得有效。这有点像把蜂蜜倒进蜜罐,蜂蜜不会立即化开,它会延时到达蜜罐的每个角落。
因此,我认为新增信息的传播源和传播速度才是决定市场是否有效的两个关键因素。
这也是我一直坚信在股市上短线操作赚不了多少钱的依据。我给你举个例子。在2013年9月18日的那一天下午两点钟,美国联邦储备局要宣布一个重大的货币政策,这个货币政策肯定会对当天的市场交易产生重大影响。当两点整这个消息一宣布,市场就做出了剧烈的反应。
这个消息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联邦储备局的总部发出的,传到芝加哥需要7毫秒,传到纽约仅仅需要2毫秒。就这么短的时间,市场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你想想看,当你辛苦加班,回到家洗个澡,把饭菜做好,打开电视,听听里面的股票分析师分析未来股市的变化,说实话,太晚了,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回到信息红利,什么是信息红利,它是指你优先知道了有价值的新消息,由于信息传递有延时性,谁越先拿到一手消息,谁就能在市场变得有效前享受到新信息价值中带来的巨大红利。当其他人陆续知道这个消息时,也就是市场逐渐趋近有效时,你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
那哪个地方的信息红利多呢,毫无疑问就是一线城市。这些超级城市往往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因此许多政策、消息的发布都源于大城市,也就是信息源在此。而信息意味着机会,就像上面说到的你如果提前知道了哪条路不堵,这条不堵的路就是机会。所以,越靠近信息源,越能发现许多新机会。
人口基数
根据「马斯洛提出的五层次需求理论」,即第一层,生理需求:首先,人要考虑存活;第二层,安全需求:活着不够,不能担惊受怕;第三层,社会需求:安全后,融入集体,追求归属感;第四层,尊重需求:群体不仅要接受我,还要尊重我;第五层,自我实现需求:能让我实现梦想。
现代社会大部分的人已经不用担心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当这两项需求能被很好的满足后,到达第三层需求,人们的欲望会井喷式增长,并且实现差异化。中国有句古话“饱暖思淫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比如你在不用担心自己吃饭问题和安全问题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许多欲望,想穿浅色调衣服,想看恐怖电影,想吃烤串等。但你朋友的欲望却可能与你大相径庭。
欲望的产生伴随着需求的产生,大量需求的产生直接导致了供给的产生,而如何产生有效的,满足人们需求的供给就是机会。
在三四线城市,由于人口基数不大,需求自然也就比较少,如果需求太少,供给就不会出现,因为赚不到钱嘛。举个例子,假设每1000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想要吃苹果,999个人想吃梨,那如果一个城市只有1000人,你觉得供给端会有卖苹果的人吗?不会的,他们会去抢占梨的市场,只有卖梨,才能有钱赚。商人不会为了你一个人的需求而去花大半年的时间种苹果树的,除非你能出10000元买一个苹果,这时有人可能会考虑做你的生意。但一个城市的人口若是100万,按照上面的假设,就会有1000人有吃苹果的需求,这个时候就会有人来做苹果的生意了。
在一线城市,人口基本上都是千万级的,这就导致了哪怕再稀少的需求也能聚集成体量巨大的市场,创造出无数的机会,这些机会让有眼光,有能力的人在其中挖掘出无限商机,从而创造财富。你可能会说,现在电商行业这么发达,我在小城市一样能满足各个地区的需求。你的说法是没错的,但在服务业,咨询行业,需要人们面对面交易的商业活动上,电商是没法满足相应的需求的。
2017年十大城市人口排名,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因此,庞大的人口基数直接产生了这些超级城市中复杂多样且数量巨大的需求,而这些需求的产生让机会显得无处不在,只要你的嗅觉足够灵敏,很有可能你就是下一个商业大鳄。
分工合作
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比较优势原理,它是说在一个社会里面,不论个体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如果他们把有限的资源只用来生产他们自身具有优势的产品,那么社会的总价值能够达到最大,而且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得到改善,且不论他们的绝对生产能力是高还是低。
比较优势原理最早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年4月18日-1823年9月11日),在《关于政治经济和税收的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1817)》里面提出来的。
在其书里有这么一个例子。假定英国人用100小时能做一件衣服,用120小时能酿一瓶酒,所以英国人如果有220小时,就分别能够生产一件衣服和酿一瓶酒。而葡萄牙人用90个小时能做一件衣服,用80个小时能酿一瓶酒,所以葡萄牙人有170小时,也分别能够生产一件衣服和一瓶酒。
显然,无论是做衣服还是酿酒,葡萄牙人用的时间都比英国人少,在这两件工作上,葡萄牙人都具有绝对优势。照这么看,葡萄牙人似乎应该亲力亲为,既做衣服又酿酒。如果是这样,英国人也只好亲力亲为,既做衣服又酿酒。这是分工和交易前的情况。这时候,英国人有220小时,葡萄牙人有170小时,就能够生产社会总财富两件衣服、两瓶酒。
然后,我们就可以分别计算一下,英国人酿酒的成本是多少,葡萄牙人酿酒的成本又是多少。根据上面给出的条件,我们能够算出来:英国人每酿一瓶酒,就得放弃1.2件衣服;而葡萄牙人每酿一瓶酒,他们放弃0.89件衣服。
葡萄牙人每酿一瓶酒所放弃的衣服数量,比英国人每酿一瓶酒所放弃的衣服数量要低,所以葡萄牙人酿酒具有比较优势。
这时候如果英国人和葡萄牙人分工,葡萄牙人全力以赴酿酒,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酿酒,而英国人全力以赴做衣服。这样,英国人在他们原有的220小时里面,就可以生产2.2件衣服;而葡萄牙人在他们原有的170小时里面,就可以酿2.125瓶酒。
这时候,社会财富总量就发生了变化,整个社会能够生产2.2件衣服和2.125瓶酒,比原来的两件衣服和两瓶酒都增加了。
社会的总价值做大了,无论是英国人还是葡萄牙人,用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再跟对方进行交换,双方的处境都改善了。
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我们不跟别人比,只是自己跟自己比,看自己有什么样的生产优势,就集中生产哪种商品。
从比较优势原理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只有分工合作才能让社会的效率大大提高,无论是总财富还是个人财富都能得到明显增长。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也确确实实是这么干的。
而往往在大城市分工合作的细化程度会更高,因为由于人口基数大产生了巨量的需求,这就使得供给端必须把一个产业的分工细化到极致,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弹性来应对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当弹性扩张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庞大的供应链网络,同时也伴随着产业集群。
什么是足够的弹性?举个手机的例子,如今你还在用诺基亚吗?相信答案是否定的。那诺基亚这个当年的巨头企业是如何走向了落寞。这是因为诺基亚是所有手机厂商中,唯一一个有自己完整生产线的厂商。你可能会有疑问,这对企业来说不是很好吗,自己拥有生产线,方便管理,成本更低,效率也更高。但这是在过去,诺基亚在过去二十多年来确实依靠流水线生产的效率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可如今气候已经变了,世界进入了创新经济时代。
这意味着完整的生产线恰恰是诺基亚创新的致命伤。如果想创新的话,整条生产线都必须作出调整,其成本是极高的。而像苹果这样的公司,自己完全不生产,只负责创新、负责品牌和渠道的维护,生产流程全部外包出去。
手机的更新迭代速度是很快的,基本上是一年一个新产品,为了在制造端满足这种高速变化的需求,只有把手机制造业的产业链分工细化,企业才能存活下去。这就有点像乐高积木,我所有的部件都是模块化的,能任意拼装成你想要的造型。比如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单个企业的分工细化程度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一些生产拉杆天线的厂家,一个厂只生产其中的一节,这就分工细化到极致了。
而这样的分工细化达到极致后,又会反哺需求,使更多的需求诞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做不到的”。因此,在庞大人口基数的推动下,需求端刺激供给端不断分工细化,供给端又反过来刺激新需求的产生,在两边互相的正想激励下,自然就创造出了大量的机会。
网络效应
你身边的朋友现在除了用微信作为主要沟通工具外,还有其他人在用另外的智能终端即时通讯APP吗?我相信答案是没有的。如今,超过9亿人的用户在使用微信,这就是网络效应的威力。
某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这个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这就是网络效应,用户越多,越有价值。
智能终端即时通讯APP就是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微信在众多同质类产品中抢得先机,触发了网络效应,从而实现了赢家通知,唯我独大。使用的人越多,对你越有价值,当好友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你们之间就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社交网络。就算你觉得这个APP很不好用,但由于大部分社会关系都在使用这个软件,你逃离的成本是极高的,最终你不得不继续使用它。
作为千万级人口的超级城市,它就相当于一个现实版的微信,已经存在的人口基数优势使城市渐渐形成网络效应,越有人去,就越有人去。于是,这些城市对于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会大大强于三四线城市。
数据来源《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
吸引力强,意味着净流入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基数进一步扩大,需求持续增长,相应的更多机会也就不断显现。
竞争
我们都知道,在一线城市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而越是竞争激烈的地方,受到的歧视就越小,机会也就越多。你此时可能会有疑问,不对吧,竞争激烈应该机会少才是,怎么反而会多呢?你说的也没错,只是我们考虑的维度不一样。你说的那个竞争激烈是能力上的比拼,这是正当的竞争,凭本事吃饭,手短嘴长的人应该被淘汰。而我说的这个是不正当的竞争,比如不看你的能力,而是你的其他方面,也就是歧视现象。
还是举例子比较形象。你在选老公和在选美国总统时,哪个歧视更严重?当然是选美国总统歧视更严重,因为这事离你很远,最重要的是不管你怎么选,对你都没啥损失,也不会得到什么好处。所以这个时候你一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比如候选人长得帅不帅,说话声音是不是好听,穿着上有没有很时尚,这些其实跟候选人的执政能力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你看,此时你就存在歧视现象,不以客观能力去评判了。
如果是选老公,你的歧视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因为你只关注这些表面因素的话,他很可能是个“渣男”,你不光要看他的颜值,还要看他的德行,收入,社会关系,对你的照顾程度等。而恰恰是这些因素才能让你以后的日子会比较幸福,即使他的颜值不是那么高,不是你喜欢的类型,但很可能由于他后面几项过日子的能力都很优秀,你反而会不介意颜值这个因素了。选老公关乎你的未来,关乎你的收益,所以你的一些歧视行为自然就消失了。
这个逻辑放到城市中也是一样的,因为在竞争激烈的地方,人们更看重的是你的工作能力。假设一个企业的老板歧视同性恋,当他的公司处在激烈竞争的城市,这时他会好好想一想,为了自己个人的偏好不录用你,而你是一个有能力的人,那对公司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况且你去了竞争对手的公司,相当于敌人的竞争力增强了,对自己企业的伤害更大了。这样好好想一想,那老板还是老老实实录用你比较靠谱。
一个城市里如果竞争比较激烈,这个城市就越能够做到豁达开放、兼容并包。不管你是在宗教信仰上面,卫生习惯上面,还是在性别取向上面,甚至是在政治观点上面是少数派,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对于企业来说,竞争太激烈了,老板不会计较这些,他只会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工作能力上。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大城市走关系,走后门现象少的原因。
所以,城市竞争激烈,反而让人们把精力放在了能力上,这让许多原本不是机会的机会变成了正真的机会。
以上就是我对城市机会的一些理解。当然,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鼓吹你应该去大城市生活,只是客观的分析而已。例如我就还在自己的家乡遵义生活,遵义应该算是个四线城市,虽然我不一定一辈子都在这里,但当我看透了内心一些真实的东西,对未来,对当下,对自己的过去也就豁然了。有一本书叫《百岁人生》,是两位经济学家Andrew Scott 和 Lynda Gratton 合著的,这是一本让你可以重新审视人生的书,推荐给你。
就像我文章开头说的那样,认清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过怎样的生活,希望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何种痕迹才是最重要的,人生的旅途应该是去追求那些至少能感动自己的东西。
最后我想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2067年,你已经七老八十了,坐在空无一人的房间,臃肿老态,生活不能自理。你对老天爷许了一个愿望:『求求你啊老天爷,让我再年轻一次吧!』老天爷说:『好的。』于是嗖的一声,你回到了现在,睁开眼睛,现在是2018年4月30日,你又年轻了一次。而这一次,你打算怎么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