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主治医生的病历
1932年佩里的病历记录:
1. 患者1903年7月8日出生于德克萨斯州梅西市,母亲难产,由产钳夹出,早期发育似乎完全正常。
2. 6岁上学,精力异常充沛且过度活跃,但不明白学习为何物,因此一年级成绩未及格。在受到父亲近两小时的连续殴打后,从此成为一名优等生。
3. 患者的父亲是一名牙医,聪明、专横、强壮、易怒,易受情绪波动影响, 在年轻时出现过类型不明的精神崩溃。母亲则被描述为一个敏感稳重、亲切可爱、具有自我牺牲的人。
4. 10岁时,患者父亲改变策略,鼓励他进行反抗并彰显自己。患者迅速成长为一个好强、自立的人,一个天生的领袖。并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波动。
5. 高中时,曾任班长,并获得“荣誉毕业生”称号。
6. 1924年,21岁的患者以优等生身份从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毕业,并于同年秋天进入哈佛医学院。睡得很少,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
7. 1928年,以优等成绩毕业。在安阿伯市以实习教师身份工作两年,又到麻省总院担任两年的住院医生。在两个岗位上表现均很出色。
8. 1931年,29岁的患者与21岁的妻子结婚,因患者抑郁症发作几次,妻子担心孩子可能会精神失常本不打算生育,除此之外,患者生活幸福,性生活和谐。
9. 1932年获得哈佛奖学金资助,前往费城与约翰.斯托克斯博士一起研究皮肤病。同年12月爆发躁郁症,在此之前表现均很出色,并撰写论文发给波士顿的同事请他们提修改意见。当同事们建议其进行多处修改后,患者对此感到愤愤不平,打算写短篇小说。他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小说),并且相信自己能够治愈各种疾病,拒绝其它食物,只吃牛奶。他开始无法入睡,变得极度易怒、危险、好斗,并要求妻子不要以任何方式激怒他。
10. 失眠整整一周后,患者从费城前往纽约,商讨小说出版事宜。并购买很多自己不需要的衣服,一反常态的开始搭乘出租车。在纽约遇到他在波士顿结识的医生朋友,发现他过于兴奋,于是将其送回费城。
11.患者被送往费城精神心理疾病医院,接受了为期25天的住院治疗。在此期间,其表现出极端的精神过度活跃状态。语速很快却很清晰,情绪也是如此。极其健谈,会做很多手势,扮一些鬼脸。会为了查看时钟而爬上家具、跳上钢琴。外出散步时,坚持要爬上几棵树和一根旗杆;还有一次力量突然爆发,举起一张桌子并扔了出去。
12. 刚入院时,思路清晰,多数时候谈论自己的论文,偶尔会转移话题,并且往往无法完成讨论。几天后注意力变得更加分散(有可能时治疗手段引起),解释到一半停下来,开始谈论他在墙面上看到的一些东西。反复谈同一首钢琴曲,并说自己用这首曲子诠释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
13. 有时他会十分易怒,威胁任何妨碍他做自己想做事情的人。他觉得医院很多人都知道他在住院,并想要来看看这位取得众多优秀成果的人。
14. 他十分清楚自己的状况,并说他知道自己很“躁狂”。 他说,他认为医院最适合自己;有时,又对此加以否认。他说,自己会在异常兴奋时产生妄想和幻觉(但这些只不过是他处于兴奋与困惑状态时的产物)。
15. 入院一周后,医院采用阿米妥钠对患者进行麻醉治疗。向其说明情况后,患者立刻表示同意。静脉注射半小时后,患者进入睡眠状态,此后便一直处于麻醉状态,偶尔会在昏睡状态下说几句话,仍显示出一些躁狂倾向。患者要求鼻饲。
6. 11天后终止麻醉。停药后仍处于昏昏欲睡状态,经常弄混单词,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并在第二天晚上显得相当聒噪。而次日清晨,却安静很多,只是有些困惑,情绪依旧不稳定。
17. 一周后病患好转,在妻子陪同下出院。仍有待确定是否仍然稍稍表现出一些轻度躁狂的状态。不过认识他的人都表示,他并未再次表现出此类症状,也不像他在明显正常的状态下多次表现出的症状那样。
18. 患者痊愈出院。
诊断结论:躁郁症,躁狂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