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人的还乡之旅

古人的还乡之旅

作者: 雅提拉斯 | 来源:发表于2019-02-10 19:59 被阅读0次

    每到春节,还乡之旅总会引发人们的唏嘘感慨。那么古人的还乡之旅是什么样的?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人们的乡土观念远比现代人重。落叶归根,羁旅宦游大半情非得已,就算位极人臣,也多盼着告老还乡,在故乡安度晚年。还乡之旅,倒也百味掺杂。

    关于还乡最出名的典故,出自项羽。他在鸿门宴后进入咸阳,手下劝他定都,但项羽不肯,反而选择了还乡。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富贵后不回故乡,就像一个人身着锦绣在夜间行走,没人能看到。一个人大凡富贵,想在熟人面前炫耀一番,也是人之常情,早已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之中。

    但这也是有风险的。因为故乡人往往熟知底细,说不好就把当年的糗事扒个精光。“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汉高祖就遇到了这样一个熟知“跟脚”的老乡,说出他当年“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秆,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的旧事,当年“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的刘三,摇身一变,“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这段故事出自元代散曲作家睢景臣的《高祖还乡》,活画了一种小人得志的气象。考虑到元代文学的特殊性,这里也不免包含几分想象。要知道,元杂剧里最多的故事,就是落拓秀才考上状元,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都是因为现实做不到,所以艺术作品里需要有强烈的补偿。

    真实的还乡,也许能够见到更多的人性。战国时有一个纵横家叫苏秦,他曾经有过两次还乡。第一次是苏秦在游说秦国失败后还乡,被家里人讥笑责骂;深受刺激的苏秦刻苦学习,游说六国,登六国相位,再次还乡时,父母扫榻相迎,妻子卑躬屈膝,当真是世态炎凉。

    一个人如果混得不好,还乡之旅就很纠结惆怅。武则天时期的诗人宋之问被贬官后,回到故乡之前写了一首《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已经很久没有家人的消息了,现在离家乡越来越近,但心情却越来越不安,甚至不敢和别人打听家人的消息。为什么会这样?一半是因为害怕听到家人的坏消息,另一半想来也是担心家人对自己的态度吧。

    古时交通不便,久不通音信者比比皆是。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就写了这样一个老兵还乡的经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战场上打滚六十五年,多少九死一生,终回到家中,发现家里坟冢累累,亲人尽皆亡故。“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故乡,物是人非,徒留伤感而已。可是前路茫茫,战乱中能够返回故乡也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吧。尽管这幸运似乎也难免要笼罩上一层哀伤。

    安史之乱中,杜甫与亲人分离,等到还乡探望家人时,“妻孥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 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 感叹亦唏嘘。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羌村三首》)妻子见到杜甫,惊讶拭泪,邻居也感慨唏嘘。直到晚上秉烛而坐,仍然有如同梦中一般之感。

    最好的还乡之旅是什么样?大概算是陶渊明这种。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写自己的还乡之旅:“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轻快,欣喜,充满了期盼。陶渊明回到家乡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了。他过上了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构建了传统知识分子向往千年的精神家园。

    如今,大部分人的还乡之旅,可能如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伤感略有一点,但是人事变更也在预想之内。

    人们常说,城市容不下肉身,故乡容不下梦想。古人被迫出游在外,和现代人也很像,一如李白在《秋浦歌》中写道:“欲去不得去, 薄游成久游。”谁想“薄游”成“久游”,可就这么身不由己地度过匆匆半生。

    最后,还有些人,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早已没有故乡可以回去探望。那就祝愿你能如同苏轼一般,“此心安处是吾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人的还乡之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px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