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从“见字如面”到“音画同步”

从“见字如面”到“音画同步”

作者: 灯火阑珊12 | 来源:发表于2018-12-03 14:54 被阅读0次
从“见字如面”到“音画同步”

文/邢红霞

小时候,对于书信,我并不陌生。那时,父亲有一个远在新疆建设兵团当兵,后来安家于此的表兄。已至中年的父亲的表兄,思乡之情甚浓,就频繁跟我父亲通信,了解邯郸的发展情况,并流露出举家迁回之意。那时,信件像一只小燕子翩翩往返于南北之间,常引来邻家哥哥羡慕的目光。只要那个骑一辆绿色邮电自行车的高个子邮递员在我家门口喊一声:“信!”我就会飞出去,取回信件,得意地举在手上,递给父亲。这似乎是身处异地的亲人和朋友之间沟通联系的唯一方式。

我也曾以信为马,驰骋于我的小天地。九十年代初,我在一所小学任教。环境的沉闷,消息的闭塞,使正值青春期的我,犹如一头困兽。于是,我从搜罗来的杂志上,打量着外面的世界。我把心沉进或富丽堂皇或静水深流的文字里,以消解烦闷。记得,汪国真的诗清丽婉约,跳动着一种年轻的旋律,当时正风靡一时。我初生牛犊,托一枚湖蓝色信笺捎去了我的问候和愿望。在无数个焦灼的等待之后,我真的盼到了归来的鸿雁。那是一封他的亲笔信,还附有一本他签名的诗集。拿到邮件的一刹那,我捂住了狂跳的心。我还在无数个黑漆漆的夜晚,写下心灵感悟,寄予翩飞白鸽。也是在那时,我的豆腐块在一家省级刊物发表,并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那段时光,一枚枚邮票,成为渡我出海的小舟;一封封信笺,成为助我高飞的双翼。

有信待寄,有信可读的日子是纯粹而快乐的。

信件,翻山越岭,涉水乘舟,还是慢了点儿。后来,有了急事,人们就换用了刚刚时兴起来的电报。言简意赅,以字收费。对于刚能填饱肚子的农人们来说,代价大了点儿。所以,他们依旧把通信作为互通信息的首选。

距离遥远,尚可写信。要是亲戚间隔个十里八里的,有事需告知的话,要么就托人捎个口信儿,要么就只好甩开双腿亲自前往了。

木心曾有诗言: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我以为,日子会就这样慢慢地走下去,甚至垂垂老矣。

我忽略了,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九十年代末期,寻呼机成为走进我家的第一台通讯工具。那火柴盒大小,轻巧灵便的机器,着实让我和老公高兴了一阵子。它大部分时间被别在老公的腰间,偶尔,我也会喜滋滋地揣上一段时间。那时,我们分别就职于两个单位,如果有事,我就会以公用电话呼之,一句话能表达清的,直接留言;一句半句说不清的,留言 “速回本机。”寻呼机伴随的日子是短暂而甜蜜的,因为不久之后,更便捷的固定电话走进了千家万户。

进入新世纪,我的小家从我工作的小学的一间办公室搬到了新买的楼房,几乎同时,一台固话机落户于此。艳红色的听筒,机身上规规矩矩排列着10以内的数字和功能键,似一只只含笑的眼睛。手指在十个数字键上跳动,几声“嘟--嘟--”之后,那熟悉的声音就会穿过耳膜,直抵心坎。也就是在这时,我似一个盲人突然间看见了多彩的世界。生活在我的眼前亮堂了许多。

伴之而来的还有一种叫“大哥大”的通讯工具。相比于固定电话,它可以随意被擎在手上。不过,这种半截砖头大小的玩意儿,价格不菲,非我等工薪阶层所能买得起。在少有“万元户”的年代,它往往是“大老板”的随身物,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通讯技术的进步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很快,我拥有了第一部手机。那年,家庭经济消灭了赤字,开始走在“奔小康”的路途上。环顾左右,我这才注意到,周围的部分同事已手持各式各样的手机,和人在沟通聊天,很是艳羡。至今还记得第一部手机的模样。黑色的机身,小巧玲珑,像一枚刚刚成熟的玄色果实,甚是可爱。从此,有事了,发个短信,打个电话,就能搞定,省去了穿梭般地妄跑。那时候啊,满足着呢!信息通过这个神奇的物件儿传来传去,顿觉世界大了许多。

人,总是贪心的。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只能说话,不能面见,由此,集人类智慧和时代科技于一体的智能手机横空出世。用了几年的传统手机尚在服役,购买智能手机已在计划之列。在移动大厦琳琅满目的柜台前,我几番比较、筛选,初定了一部诺基亚智能手机。粉红、淡蓝、乳白三种颜色随意搭配,典雅素朴,确为女性所喜爱。QQ的出现,开启了网络通讯的新天地。自从用上智能手机,下载了QQ软件,我和朋友的距离无论多遥远,也只是隔着一道屏幕。我想跟谁说话了,Q她就行,连电话费也省了。有一段时间,“偷菜”游戏盛行,我心劲儿十足,半夜里爬起来,打开手机,去偷人家菜园里的菜,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当人们还沉浸在QQ带来的惬意生活中时,微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人们面前。由一绿一白两个小人面部表情组成的图案一时“蛊惑”了很多人。它活跃在人们的交际圈子。它强大的功能令人瞠目,转账、语音、转文,无所不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说的就是微信吧!

某一天,适逢周日,我与在千里之外求学的女儿视频聊天儿。看到女儿灿烂的笑脸,年愈古稀的爹娘惊奇地瞪大了眼睛。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到,远在南方的外孙女怎么就会笑吟吟地出现在眼前呢?无论我再怎么解释,他们大约也是不明白的吧!况且,隔行如隔山,我也是讲不清的。隔三差五,我都会和女儿畅快地聊上一通。通讯技术的发达,让天涯变成比邻。

大街上,随处可见人们用智能手机玩游戏,聊天儿,刷新闻,网约车,发红包,购物品。真是“一机在手,全能搞定”。

一路走来,从“相隔万里”到“地球村庄”,从“见字如面”到“音画同步”,每一步都见证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祖国的沧桑巨变。

四十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因为“改革”我们的通讯方式才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因为“开放”,各行各业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再过四十年,我们的生活将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从“见字如面”到“音画同步”

相关文章

  • 从“见字如面”到“音画同步”

    文/邢红霞 小时候,对于书信,我并不陌生。那时,父亲有一个远在新疆建设兵团当兵,后来安家于此的表兄。已至中年的父亲...

  • 《见字如面》 || 见字如面

    文 / 染染夏光 按照以往的惯例,我会用一句话来总结一本书的大概内容或者我大抵的感受,而这本书,《见字如面》,却让...

  • 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 穿过一道道屏障 曲径通幽的地方 看见 一群人的狂欢 一群人的孤独 见字如面 顺着潺潺的溪流 来到了童话的...

  • 见字如面

    文/阿止DORA 昨晚聊天,朋友突然说她给我写了封信,大概这两天就能到。我莫名有点感动,但嘴上还是嫌弃着——这什么...

  • 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不如不见。看画。

  • 见字如面

    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没有电子邮件、没有QQ和微信、没有视频电话的年代里,传统的纸质书信是人际交往主要且重要...

  • 见字如面

    我特别喜欢“见字如面”这个词,它让那些非黑即白冷冰冰的文字有了温度和情感。 读书这件事一直被赋予过于积极或者过于沉...

  • 见字如面

    成长常有遗憾,幸好文字能温情温伤。 希望你也爱写字 希望 我的文字可以温暖你

  • 见字如面

    初到简书,希望你我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好友常见。语言的力量,简单又强大,如同纸尖上起舞,在你的心头跳动,或是留下...

  • 见字如面

    钢笔里被灌满墨水 墨水却在肚子里呈山,呈水 呈路遥遥,历史变迁的形态 见字如面里 我们从不曾知一封书信经历了怎样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见字如面”到“音画同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py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