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朱教授这本书的第一章,之所以读的很慢,是因为我对朱教授的很多观点都产生了共鸣,这让我感觉这本理论专著很“平易近人”,我似乎是在和我的一个知音对话,在听一位知识很渊博的知音对我耐心的引导、解释,并倾注方法,我仔细地瞪大眼睛看每一个字,细细揣摩,生怕漏掉了只言片语,并用笔画出令我印象很深刻的话语,以便回过头来再结合实践仔细回想一下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儿……虽然我不知道读完整本书后,我的语文课堂会不会有所改变(那要看我的思考力和实践能力了),但我相信读完这本书后,对于自己欣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一定会有较大的启发。
我在绪论的心得体会中就写到了:朱教授强调说,建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理论是他进行具体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法研究的基础,它既是儿童文学阅读教学具体方法研究的理论指导,也是儿童文学教学法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朱教授把整本书分为了上编和下编,上编是理论指导,下编是具体方法。其中,朱教授在绪论中还谈到,“建构论”语文观是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法的理论基石中的基石,所以,在本书上编第一章的第一节,朱教授就用了整整六大板块把“建构论”语文观反反正正地论述了个透透彻彻,明明白白,这正对应了他在绪论中所言:如果没有提出“建构论”语文观,就不能在学理上对“工具论”语文观进行根本性质疑,而没有对“工具论”语文观的根本质疑,本书所提出的儿童文学阅读理论以及以这一理论为指导而建构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法就难以成立。
朱教授的在阐述语文观时,他的理论非常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他首先思考了语文教学所教和所学的是什么,然后质疑了“工具论”的语文观,并用语言哲学视角对“工具论”进行了反思,最后又在反对语文教育“二分论”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了文学教育是“最能突出语言的语言教育”,这一观点的提出颠覆了大家对传统小学语文教育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并为优秀的儿童文学名著引入课堂,渗透到小学生课余时间的方方面面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无疑是拨开云雾见月明的一双神奇的大手,揭开了困扰无数求学者和教学者的难题,我相信,大家在朱教授的理论指导下大胆地“用儿童文学将自己武装起来,从头到脚武装起来,在语文教育教学和求学中,必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朱自强教授在第一章除了对语文观这一重要理论进行阐述之后,又紧接着在第二节和第三节强调了两个不得不提的学生观和教师观这两个重要观点。
在学生观一节里,我非常赞同朱教授提到的“儿童本位的学生观”,意思是教育必须依据儿童的本能来展开,他反对约翰*洛克的白板说,意思是成人把儿童当成白纸或者空的容器,进而盲目地自以为是地把白纸涂满或把容器灌满,最后儿童成为成人的创造者,朱教授继承了卢梭“葡萄藤”的思想,把儿童比喻成一颗种子,他强调:面对种子,就必须遵循种子的成长规律和所需的生长条件,面对一张白纸和面对一颗种子,教育的难度也是不一样的——灌输容易而激活难。
与学生观相对应的就是朱教授在第三节提到的教师观。正因为朱教授把儿童比喻为葡萄藤,比喻为种子,所以在所有对老师的比喻中,他更倾向于把老师比喻为“园丁”,并说“园丁”是对教师本质的最准确的描述。他还教育老师要以儿童为本位,保持或恢复“童年”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他又一次强调了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老师的知识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与之前他强调的“文学教育”是最突出的语言的语言教育是相照应的。读到此处,我不得不又一次对朱教授著作的融会贯通心服口服。
朱教授分析的建构论语文观,我是非常赞同的。原来语文书上强调语文是沟通和交际工具,我就不以为然。我一直觉得语文教育更应该注重阅读和欣赏,而不是仅仅把语文当作学习语言交际和人际沟通的工具。
我自己小时候读书时,对文本往往是不求甚解,只是凭兴趣阅读。我回忆我小时候上语文课时,老师只是教我们识字和写字,然后解释词语,分析文章段落、中心思想等等,往往觉得索然无味,味同嚼蜡,总是想掏出课桌里的课外书来读。我觉得读课外书比上这样的语文课有趣多了。想不到如今拜读了朱教授的理论专著之后,会和小时候的经历具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叫不叫及时雨呢,同时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朱教授的观点必将成为广大小学语文工作者的及时雨,他的理论著作必将给语文教育实践带来一场大刀阔斧的革命,解放心灵的束缚,让语文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语文”成为真真正正的“语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