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简书看文喜欢在专题里找文看,专题里可以随意选择,相对来说兴趣相投更精准。刚才找文无意间发现一篇2016年的文章,标题其实没有多吸引人,反而还是我最不轻易看的类型标题文。关于读书,哲思类的文我都不是很爱看,看了也悟不透也是白看浪费时间,然而我看了这文稍微有点改观了,以后会时不时的捡两篇哲思类的看看。
是不是很好奇是什么样的文吸引了我?确切的说先是看到了这组数据才有兴趣去看文的,这也是第一次感到浏览量对一篇文有多重要,直接决定读者愿不愿意停下匆匆步履,高看一眼?
浏览量,粉丝量,点赞量,评论区留言量…是的,被这一系列的数字惊呆了!之前我也从来没意识到阅读量的重要性,好的文章能经得起推敲,更能持久性的发展。你有没有认真写?写的内容有没有可读性?时间是最好的见证。
作者的这一篇文虽说有六年之久,但这各方面的数据真不是靠时间累积出来的,而是读者的偏爱。因为他已经有两年多没有在简书平台了。你会困惑这中途不需要维护粉丝量?那岂不是作品无人问津?当然不是!
他从2020年就没更新了,看了他动态也没有再在平台有任何活动身影,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没有在这上面更文了。但他的粉丝量还有11.7w粉丝,也就是说完全没有脱粉的情况。他的荣誉徽章是我在简书这么久以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称号,“简书大学堂讲师,行距签约作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粗略浏览了一番,了解到他给简友们上了很多的培训课,他还有知识小铺,上线课程,出版图书,知识付费内容等等,看来是个很厉害的讲师,学识渊博,难怪圈粉无数!
他的这篇文是2016年写的,这篇文有37万浏览量,评论近2000条。打赏的人也不少,点赞接近2.4w,这是什么文?能在简书上获得如此巨大的数据真是不可多得,反正我目前是还没见到过这种庞大的数据。简书的浏览量本就不像其他平台那么容易,我不由得好奇点进去看了看,确实还挺有收获,即便有一个点受益也不枉费我看这类型文的心思。
文章摘抄:
我希望大家能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千万不要对任何事物抱有成见。这里的成见,指的是现成的看法与既有的观念。
多么稀松平常的话,但实施起来就未必轻松了。
这种标签化的思维习惯有时能帮助我们更加方便快捷地认知与判断,但它更多时候,成为了一种思维枷锁,凝固成了我们前行道路上的藩篱与阻碍。
比如,我们常会先验化地认为: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穿的清凉些就是作风不良,长得丑的人都比较靠谱,学历低的人都比较肤浅……等等等等。
然而这些观念很多时候是别人灌输给我们的,更多的时候仅仅是我们的自以为是。当我们抛却成见,客观冷静地进行一番观察与分析,事实往往会给理论一个截然相反的答案。带“有色眼镜”看人,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文章摘抄: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条热门提问:在情商高的人眼中,这个世界是怎样的?
有这样一条回答简短而深刻: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沟通的,没有什么矛盾是不能解决的。
面对困难首先想到的是情绪宣泄与逃避,这是人类的本性,然而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得多大成就,基本上就是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克服各种“人之常情”。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男孩在搬石头,父亲在旁边鼓励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来。最终孩子未能搬起来,他告诉父亲:我已经拼尽全力了。父亲答:你并没有拼尽全力,因为我在你身边,你都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谓迎难而上的解决问题,态度上要乐于沟通,手段上要穷尽一切可能。
很多时候,看似山穷水尽,但只要多往前探一步,多问一嘴,多做一些,一切都会大有不同。
所以说,你如果想要使人生获得质的改变,就要从此刻为自己确立一种积极的问题解决意识,告诉自己不要犹豫,不要拖延,勤于沟通,立刻行动。
个人感悟:
乍眼一看,没觉得有多大的寓意,也就是无关痛痒的鸡汤文,但多看两遍,再结合全文一起看就有很大意义了,是个值得延伸思考的问题。
出于条件反射,大多数人都习惯了沉默,不喜欢主动问别人,总觉得麻烦或者关系不到位,害怕被拒绝难堪。文中那个小男孩,看似拼尽全力,实则忘记了借力使力不费力。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得多大成就,基本上就是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克服各种“人之常情”。
小男孩要是像父亲请求帮助,好正常的举动,人之常情的事情。但他都没能克服心理障碍,哪怕明知搬石头会砸到自己的脚,也不开口寻求父亲的帮助,父子之间都表现得那么拘谨,何况与其他人。
老人们常说要多问多说,别人又不会割了你舌头,大不了就是你问的问题没有含金量,就当逗别人乐一乐,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多时候,你以为的以为,并没有那么重要,只是自我催眠为自己开脱,总能找出一万个不能主动开口的理由。
我说个最常见的例子:坐公交车方向坐反了。在自己不确定的情况下,看到车来了就莽撞的冲上去,也不问问师傅,方向有没有错了?心里拿不定主意也不跟车上的人沟通沟通,一上车就闷头睡觉,等回过神来已经到终点站了,却并不是你要去终点站,是别人要到达的终点站,这时再多的后悔都来不及了,又只能从新来过。
所以,要是上车时能多嘴问一句就能减少时间成本,多问一嘴,事情就大相径庭。也有可能你明知道方向错了,但就是不敢开口去确认,不愿多一嘴,宁愿一错到底!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还不足以造成多大的损失。现实中的教训就严酷的多了,没有手下留情也无退路可言!
相信很多人,对于简书上也会遇到很多想问的问题,但不知道该找谁?每天串门的人是不少看似络绎不绝,但真正能问问题的人好像寥寥无几。到最后 ,想问的问题都是不了了之,一个不懂就算了懒得去问,总是这样敷衍了事,问题还是摆在那里,根本没解决!
想要得到真正的改变,从当下这刻起,不懂的就问。要确立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的意识,问题不解决永远在心里搁着难受。犹豫不决的态度是很大的弊端,拖延症也是一大隐患,做个行动派的人,凡事多一嘴,绝对不吃亏,立马执行!
很多人都喜欢说大道理我都懂,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知识关键不在于多,而在于实践总结,不信你试试,弱水三千,只选出一个你能落实的点,3年后你能成专家。
不是鸡汤毒,是大多数人喜欢躺在床上看鸡汤,纸上谈兵终觉浅,人们提供的方法往往没错,重点是你做了什么。很多时候不是这些大道理没用,而是我们自己“没去用”。
今早这篇文学到了两点,并且我都会带着方法去实践!
1)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对任何事物抱有成见。
2)嘴勤的穷人能问出金马驹,腿勤的匹夫能跑出三千里。
每个人喜好不同,我受用不一定你也受用,感恩今天一大早的收获,对“鸡汤文”有了很大的改观,对“讲道理”的文能听进去了,对任何事物“不带成见”已经见效了!
接下来的考验就是开口求问,撬开紧闭的嘴巴,大不了就当笑话好了!有了最坏的心理准备,也就无所畏惧了。你说:“鸡汤文”到底是毒药还是解药?会上瘾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