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听了郑培凯先生的《法门寺与唐代茶文化》讲座,想着要找个时间总结一下。今早送女儿去考试,期间正好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于是找了家咖啡馆坐下来,静心做点私事。
讲座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供奉佛主的茶具说起,慢慢带领大家走进陆羽的《茶经》以及当时唐朝文人对于饮茶的文化思考。
茶,本身是极普通的一样物品,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其地位。陆羽的《茶经》第一次系统地汇总了茶的种类,饮茶的各式器具,并创造了一套符合士大夫精神的礼仪,自此,茶超越了解渴、提神等的物质属性,提升到了某种精英文化的象征,而后进一步地发展,上升到了人生之道,与禅学相互印证,是文人墨客自我修养的体现。
我们熟悉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句“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是当时的茶叶交易中心,浮梁茶对于白居易这些文人来说是极看不起的,带着浓浓的商业气息,这两句诗由此也可看出诗人对商人行为的态度。
对于茶的文化外延,并非中国独有。且不说日本,因为它基本沿袭了唐朝的做法。我们说说欧洲大陆的英国。下午茶是他们的发明,同样超越了喝茶的本质,并拓展为一种特殊文化。与中国不同的是,他们把茶加入奶,糖,配合甜、咸的茶点,完全掩盖了茶的清香,使之成为了社交聊天的润滑剂。而中国人的饮茶,一定凸显的是茶本味,清冷、孤高,讲究天人和一,茶品即人品。
随着我们社会的安定,生活的富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人生的多样性。有些人在尝试恢复陆羽《茶经》中已经消逝的茶品种,有些人在追求盛唐的茶事礼仪,一场属于中国茶文化的复兴正在路上。
中国谋求屹立世界大国之列,我们要输出的会是怎样的文化图腾?功夫?熊猫?中国菜?中国制造?我想倒不如选择茶。茶,既亲近物质生活,又可高远至人文关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