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促成改变的三架马车,你可以做到吗?

促成改变的三架马车,你可以做到吗?

作者: 看那看那月牙泉 | 来源:发表于2018-04-07 23:44 被阅读0次

    今天下午,许久未联系的闺友突然打电话我:“我不想上班了,怎么办?时间上久了,思想和行为都变懒了。”闺友是个雷厉风行、超级认真的女汉子,硬是在一群男人包围中的销售型公司干得风声水起,在我们眼中,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表面上她说自己不想上班,实际上我知道,如果让她长时间不上班,我估摸着她会更加痛苦,她只是长期呆在某个行业的一个公司产生的“职业倦怠”的心理,干了太多年,内心的热情已在慢慢减退,本来就喜欢“杞人忧天”的她随着年纪的增大,对未来有了一些迷茫和不确定,所以会产生对工作焦虑的心理。

    其实类似闺友这种心理的人比比皆是,曾经的我也是这样,所以感同深受,如果你没有向上的力量带你去追求诗和远方,你就会被向下的力量带向生活的苟且。如何去追寻这种向上的力量,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追寻内心想要的幸福感呢?我认为,需要提升元认知能力,即对个人思维能力的掌控能力,正如乔布斯所说“Stay Hungry,Stay Foolish”,只有持续学习,才可以不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和抛弃、拥有自食其力的人生并过上自己可以掌控的生活。

    田老师说:“一个人积极的改变是认知、情感、行为三种能量长期持续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脑的清晰是方向,修正是升华;情感脑的舒适是目的,挫败是途径;行为脑的执行是习惯,改变是进化。三架马车,并架齐驱,可以促成一个人的改变。

    深度思考,从认知上厘清方向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学习的资源越来越容易,获取高质量的学习环境也越来越便捷,随处可见的“快餐”知识让人目不暇接,但是学习是否真的有效似乎又要打上一个问号。在知识数量相似和知识获取速度相似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越来越取决于学习的深度。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深度的认知和学习,一定得下苦功夫,没有刻意练习的痛苦,就没有一针见血的清楚。

    比如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的《时间管理》课程,不管是四象限法则,还是番茄钟;不论是教你如何设定任务目标,还是把任务分解列成清单,都是“技术层面”的解决,只对问题的表面部分实施干预,而忽视了问题深处的根源。我们原本就觉得时光易逝,想要挽留,但时间管理却总在教我们如何更快,所以,我们总是没法在预期的情况下做完想做的事,总觉得时间不够而且事情永远做不完。其实“有快有慢”才是真的好。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真正的快,是“以慢为快”,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我们可以追求工作的效率,在既定的工作任务下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但我们也要适当的停下来思考,与自己对话,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把复盘反思当作一种习惯。

    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知识或经验的误区,促进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产生新的观念,同时又能将新的知识或经验加以论证。反思并不神秘,我们从工作的每一件小事开始反思,经过长期积累,就能将工作做得深入有序;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片段当作案例来处理,先觉察,再评估,最后就可以轻松驾驭它。有人说,教育的根本定义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经验的解读方式,每一次反思就是对经验的一次解读,比如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对我有什么价值?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深度思考就是需要探究事物的底层规律,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样我们的认知才有更清晰的方向。

    野蛮关联,从情感上引发共鸣

    创造性的学习是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反思和螺旋式循环,一个高水平的学习者非常善于在所学的知识之间创造关联。很多时候,方法和技巧永远只是工具,内心的热情和天赋,才是让生活创造精彩奇迹的剑刃,所以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对世间万物保持热情,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也是这样产生的。作为一个时刻保持热情的学习者,问题也可能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对问题的好奇、对答案的渴望,是驱动学习和探索的主要动力。好比我现在写文章也是如此,很多时候都是基于对问题的探求而进行主题阅读与思考,在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糅合在一起,在头脑中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记录下来。

    很多时候,我们相信“直觉”、“灵光一现”,其实就是我们的潜意识发挥了作用,潜意识是平白无故产生的吗?当然不是,在此之前,其实已经有足够的有意识的思考,为潜意识阶段的思考提供素材,思考的过程中,很多知识的原子被激活并发生碰撞,也即人脑中的神经元产生了关联,潜意识把这些思考材料进行各种组合。例如看电视与读书相比,读书过程中产生的神经元关联就比看电视要多,所以要让我们的大脑野蛮关联,必须多读书并且要多读经典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某种根源性的东西,所以世间的人、事、物最可能和这个根源性的东西发生共振。

    乔布斯说:“人生就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它的意义所在,但也许若干年后便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所以,我们一切发生的经历都是精彩的,存在即合理,我们可以允许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也许哪天它就在我们人生的关键时候发挥了作用。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做到极致,恰恰要学习“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伟大的史怀哲说:“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这也是所谓的格局。”

    灵活运用,从行为上促进改变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三行而后思”才是真理。重要的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能采取行动,改变多少。正确的方法论和模仿同级别最优秀人的做法,能够让你在没有冒险基因的情况下,更好地把知道变为行动。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即刻行动应该是我们最重要的一条行动法则。

    1、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那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呢?《精进》一书中提到:第一,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收益值);第二,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收益半衰期)。比如玩游戏、看综艺就属于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学会一种思维技巧、与“大咖”进行深度谈话就是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漫如目的刷微博、看抖音、挑起事端属于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读哲学、练书法属于低收益值、高半衰期事件。现在很多人容易陷入两个无能之中:一是选择无能;二是执行无能。选择无能是指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执行无能是就是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拖延症患者是很典型的执行无能者。所以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尽量少做短半衰期事件。那些不紧急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有长期益处的,仍旧可以坚持地去做。

    2、不放弃任何以教为学的机会

    AACTP头马俱乐部的口号就是“人人都是培训师,教是最好的学”。《好好学习》一书提到,以教为学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价值,第一,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第二,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第三,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所以俗话说得好,你要想给别人一盆水,你肚子里至少得有一桶水;要想给予别人100%的知识,你必须得掌握120%的知识。不要放弃任何一次分享锻炼的机会,分享的过程中受益最大的是你自己。就像田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异常兴奋地说道:“原来我是最大的赢家,我作为老师是收获最多的那个人。”

    3、抓住问题本质进行持续训练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没有刻意练习,很多事情都会碰到玻璃顶。刻意练习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它最关键的还不是掌握具体的思考工具,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有意识地应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元认知能力。我们关键有注意的是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以及大量地持续练习。

    要想促成自身的改变,我们需要深度思考、野蛮关联并灵活运用,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出发,你向上改变的力量就会驱动,焦虑和迷茫也会随之消失。

    备注:此文为阅读采铜老师《精进》及成甲老师《好好学习》书籍并结合田俊国老师的“促人改变的三驾马车”理念的所思所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促成改变的三架马车,你可以做到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bu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