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周时间阅读了叶圣陶和夏丐尊合写的《文心》,读来酣畅淋漓,爱不释手,有茅塞顿开之感。因为工作的缘故,常常需要写一些文章,可是苦于语文功底薄弱,每每接到写作的任务都有如大敌临前,慌乱不已。看过不少所谓的30天写作速成类的书籍,仍然不得要领,反而对写作产生了一些挫败感。
读完《文心》才知我应该是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写作是先有内容才有题目,除去一些公文,其余的应是有感而发,把自己的所悟所想通过写作进行记录,或传达给大众。可是看看现在很多写作课程的目录是“如何取一个吸引读者的标题”、“如何写出爆文”.....
在这样的课程理念里,我们写作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满足大众对于某事物的好奇,文章的思想并不能完全体现作者的主张观点。文章的作者只能称为“假作者”,文章的作者在发布文章时是否会感到爽快也不得而知了。
《文心》是一本朴素的教读书写作的书籍,也许不能教我们写出爆文,但能引导我们走上读书写作的愉悦之路。如何描写景物或是心情是我们写作常常遇到的问题,有一点基础的人都会应用一些比喻或是拟人手法等技巧,可是时常拾来的句子并不精彩。文中传授一种“印象”写法,是从自身出发,用心去感受此时此景,再用语言加以描述,就像画一幅风景画一样。“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这样的例子。
文中关于写作的论述对我也有很大的启发。很多书上都告诉我们大量的输入才有输出,写作的前提是大量的阅读。可是我们背诵了唐诗宋词、读了四大名著,写作时却无从下笔。《文心》则告诉我们,读书与写作是两件事,读书,重在收得其内容趣意。写作的材料则到处都是,并非仅在书中。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时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写作的好材料。看到“竹子”联想到“虚心”就是一种好的触发。我们在读书或是生活经验中常常处于一种懒惰的状态,不愿多去联想或是触发,因此我们读书时游离于文字之中,读完未有所获,我们游玩时只是眼睛在欣赏风景,未用心去观察或是体会,于是难以写出新味的佳句。
在很多写作课程中提供一些文章组织的公式,看起来是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实际不过是一种快餐文化,对于写作并无太大意义,因为每个人写作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千差万别,要有了具体的意思和情感,然后才有具体的组织方法。《文心》中关于文章的组织只是给出一些原则,如“秩序、联络、统一”,要如何做到这三点则需要“问问自己”。“要说些什么才写这篇文章呢?” 是讲一种东西的性状,或是为着要讲一件事情的经过,或是为着要发表怎样的一种主张。回答了这些,文章的中心主旨就认定了。“这个中心主旨是怎样来的呢?”从某种因缘引起的,或者,从许多事物物理中间发现的。回答了,材料的先后排列,段落的相互衔接也就有了。我们又问到“这项材料可能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吗?”能够增加中心主旨的力量的,或是与中心主旨完全矛盾的,或者毫无相关的。这样我们自然会做到文章的“统一”。不知道怎么组织,那就问问自己“说明的是什么?所主张的是什么?例证是什么?论据是什么?反衬的例证是什么?旁及的论据是什么?把什么列在前面最引人注意?把什么放在后面最具有效果?”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写成啦。
《文心》让我意识到写作并没有速成或是捷径可走,唯有用心观察体会有所触发,积累词汇、学会修辞,用优美的文字能描述自己的所感所想。对于书中父母亲及教师对于孩子学生的循循善诱,以身作则的形象也十分喜爱。作为妈妈,我希望自己也可以做成这样的母亲,引导子女爱上读书写作,将读书写作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项。读完《文心》,最大感受还有读书写作原本应该就是一件愉悦身心的事。不管是作家还是现在的“知识变现工作者”,我们应该让自己回归一种朴素的状态,遵从内心,有感而发,写我们所想,做我们所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