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创新中最重要的一定不是经验,而是有突破性的想法。”
01
—
有时候,我喜欢用归纳法来总结我的工作。
使用这种方法,归因简单,低成本,不用系统思考,大脑不用消耗太多能量,自己易用,别人也容易理解.
但它有致命弱点,会让我容易满足于标准答案和表面现象,而不是花时间和精力去挖掘更多更深的细节和本质。
一旦当表象和本质背道而驰时,错误很有可能就出现了。
就比如,前些时候的年中复盘,我就根据我的“经验”,为自己找了一堆“借口”:
产品拓展不达预期,就找前期调研不充分,需求洞察不足,甚至是公司业务资源不够的借口;
出海指标有偏差,就找团队能力不行,运营思路有问题,甚至是职能部门配合不够的借口。
这种逻辑在许多日常问题归因上往往是有效的,但用在新鲜事物上可能就完全错误了。
而且,商业创新中最重要的一定不是经验,而是有突破性的想法。
我其实更应该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对新鲜事物的“无知”:
承认自己根本不知道,做这个事情为何会失败;承认自己根本搞不清,为什么有些事情根本不受自己所掌控;承认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为什么始终触摸不到成功的皮毛?
02
—
所以,我更新了自己的理念:
面对新鲜事物,不能总以线性思维、标准答案、归纳类比那套逻辑,要看到它背后强烈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偏差。
我更要承认,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即便自己在开始时就已经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但就是因为缺少“可快速纠错”的机制,导致计划发生重大偏差时自己无法去灵活应对。
所以,我也改变了我的行事策略:
做事过程中发生偏差并不可怕,关键的是自己能不能快速地纠偏。
这就好像进化理论告诉我们的一样,生物在自然界中要生存,一定需要根据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变化。
同样,面对不确定性产生的偏差和变化,自己提升信息获取效率和做出有针对性的纠偏行动才是关键,这样在机会来临时,才有可能比别人更快地抢占先机。
03
—
最近,我正好在看一本关于“关于如何成为一名敏捷思维者”的书,其中就讲到了以下两点。
第一点是,脱离归纳总结的常规体系,忘掉自己的标准答案。如果总是以归纳总结的经验“包裹”自己,那就无法开放地接受新想法。
面对这一点,我要做的是,不局限于经验主义,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用开放系统来对抗封闭的教条主义。
第二点是,为好想法留出空间,更要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因为很多灵感和点子,都是在不断思考的节奏中,突然迸发出来的。
面对这一点,我要做的是,不仅要保持住自己的好奇心,让自己有一种开放心态,更要为自己创造思考的空间!
在特定的环境和意境里,可以让自己安静下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思考,这样的思考会更深入,更有成效。
04
—
最后,总结一下:
类似归纳法的常规思考体系,会让我容易满足于标准答案和表面现象,而不是花时间和精力去挖掘更多更深的细节和本质。
但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能不断更断自己的理念,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事策略,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
比如我的目标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让自己成为一个“敏捷思维者”,
所以,我一边怀疑自己,一边改变自己:
通过“自我反思”,一直检讨自己的不足,找自己的问题与差距;
通过“刻意练习”,不断琢磨,反复实践,改进思维方式;
通过“自加压力”,主动跳出自己的圈子,不断扩大能力圈。
能力提升了,能做的事的范围也就扩大了。
能做的事情多了,人生便会多一些成功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