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的午睡后醒来,枕头边上传来起起伏伏的呼吸声。我脑子一片迷糊:“有人?!”
我急急转过头去,两个喵星人趴在我边上睡着了,一个打着呼噜,一个露出肚子还把手搭在另一个身上。醒了后像个小孩子,露出肚皮撒娇,我踹出脚丫子挠他们,又装作要咬我的样子。亲亲儿子们的天灵盖:“下午好啊宝贝们”,头却别开老远,手脚并用、用全身在拒绝。
起身走下楼,我打开电脑里的在线文档,打算好好规划下这接下来的假期怎么度过。对重要的事,匹配绝对的心智和时间精力,这是我最近学习到的一点。
针对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知乎上有两个热门回答:
1)大概是因为懒。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你躺着不动它就来了。
2)第二个高赞回答节选了周国平先生《直面苦难》周更的部分文字: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的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的做作。
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灵魂,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浪漫主义在痛苦中发现了美感,于是为了美感而寻找痛苦,夸大痛苦,甚至伪造痛苦。然而,假的痛苦有千百种语言,真的痛苦却没有语言。
任何智慧都不能使我免于痛苦,我只愿有一种智慧足以使我不毁于痛苦。
——周国平《直面苦难》
一切的认知都是从认识自己开始,苏格拉底一句“认识你自己”揭示了一个道理:只有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思维方式有了清晰的认知,才能更好的明确自己行为上和思维上的局限性。认识自己的过程,就是不断打自己脸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进入深度思考,拆解更多关于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真相。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看不到某事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以产生足够的动力。广义上来讲,认知也是一种智慧。这几年,有两句话特别流行,“懂得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道理我都懂,只是懒”。我很讨厌一起做事的人说“我知道,我只是懒”,当我提出讨论某一个项目的具体规划细节,他无一例外地说:“你负责,我懒”。心里一万匹草泥马奔过都不足以形容我的奔溃感。
懂得很多道理,结果没什么用,该懒还是懒,行动力没有上去,只是明理而没有致知。你觉得自己道理都懂。
但是判断一个道理你是不是真懂,愿不愿意懂、值不值得懂的标志是什么?是格物,是按照这个“道理”去践行。如果你真的认为一个道理有用,而且这个好处正是你想要的,那你为什么不去践行?要么你没有真懂,要么你并不认为它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结果,要么就是这个结果不足以吸引你。
如果一件事足够重要,但是我们行为上的懒惰还是无法避免,我们就应该认识到:我们对这件事的认知有误,它可能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重要。当你正确地认识到这件事的性质、风险、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努力后能得到的结果后,这件事情在你心里就会有一个优先级:什么时候去做,花费多大的时间精力去做。
如果一件事情足够重要,我们的认知又足够深刻,要怎么才能把这件事做完、做好?学会分解任务是一个办法,你这一生的计划、五年计划、三年计划、一年计划、季度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把阶段性的目标大概设定好,像玩游戏一样升级打怪,取得阶段性成果,更容易坚持。
学习在大多数时候都是讨人嫌的,因为很枯燥,尤其是系统的学习,更加枯燥。但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在明知道红烧肉更好吃的前提下,还是选择水煮蔬菜。因为他们知道这样更健康,身材和身体都会更好。
所以当你认识到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这种认识深入骨髓的时候,你就会更愿意选择吃学习的苦,并且甘之如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