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而好悲剧的表象则应该是喜剧

2024年影院观影第44部。
北京市文联的“双周放映”,这一期放映的是《钢的琴》,因为原本计划是有张猛导演的对话,加上可姐没有看过这部片,所以就来看了,只是没有想到,因为大雨对话取消了,而更没有想到的是,13年之后再看《钢的琴》,竟然让我感动不已。
上次看《钢的琴》还是在13年前的2011年,记得在当时还是挺有话题的,也正式因为开拍之后没有资金,让秦海璐没有拿片酬支持影片拍摄的宣传让我觉得有些拧巴,导致我对于整部影片都印象不佳。对于影片本身,我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最后秦海璐的探戈婚礼那一段,感觉是一个有些嬉闹的荒诞解构。


而今,当我已身为人父,再看《钢的琴》,却突然发现,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用戏谑的方式去描述了更加荒诞的生活,用冰冷的钢却诠释内心的热,父亲对于女儿近乎偏执的执着,以及后来释然的放弃,都是那样纯属自然,彼时,还未封神的王千源,用他精湛的演技,却描摹了一个东北的“街溜子”式的非典型父亲,而现在看来,这样的非典型却恰是最真情实感的生活。田雨、国永振,一帮长在东北土地上的演员奉献出不同于今时今日那些插科打诨的东北喜剧表演方式,让生活的气息跃然银幕。
这次再看,我看到了导演对于东北大工业的回忆,无论是街溜子还是小偷、小商小贩,当他们站在生产线上,操作起机械的时候,他们那熟悉的动作和坚定的眼神,恐怕已经是银幕上才能留下的记忆了。
2011年正是中国电影走向高潮的序幕,不曾想,13年过去了,中国电影的环境越来越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