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闹钟,不知道有没有很多人有这种感受,就是经常早上响了之后按掉,然后就又睡过去了?
我有一个朋友,特别夸张,有一次我跟她借了一个手机,才发觉到她手机每天早上有不下10个的闹钟,第一个就把我吵醒了。我没搞懂的是,这么多个闹钟,她居然依旧可以天天都迟到???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
还有一次我哥的闹钟是一个“消防车”的声音,超级大声,就放在他的枕头旁边。响了好几次,最后是我走到他身边把闹钟关掉的,我除了好奇这么吵他们是怎么睡之外,还想到另一个点,就是闹钟,帮不了他们养成早起的习惯。
闹钟的作用在于提醒,而仅仅只是提醒,是很难去让他们养成一响就起床的行为。
有一段时间,网上流行了一种会自己跑的闹钟,挺有意思的,ta会自己在房间里面乱跑,你一定要逮住ta,然后把ta关掉,ta才会停止,不然就一直跑一直跑。起初的我还挺好奇,这么奇葩的东西还有人买?后面听了罗振宇说他自己关于闹钟的一个启示,我才豁然明白。
罗振宇说:闹钟从一个提醒我的闹钟,变成了一个逼迫我的闹钟。有的时候,我们越来越需要这些东西。
从小到大,陪伴我们长大的除了爸妈、朋友、亲戚,之外,还有一个角色,ta可能今天是张三,明天也有可能是李四,也有可能永远都没有出现在你的生活中,ta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特别自觉,从来不用父母逼迫,他们什么事情都能够非常有自制力地完成。
但是实际生活中,优秀的人,都是这样子,天生就自制力特别强的吗?
郎朗的例子:
罗振宇:佩服佩服,这个练琴每天要那么多个小时的操练,这一定是一个很自觉的人。
郎朗说:你是不是没见过,我在媒体上的哪些报道啊?你知道我少年期的时候,我老爹是怎么逼我的吗?
罗振宇说:后来我又看了大量的音乐家的传记,发觉不仅仅只是郎朗一个人的命运。几乎是所有著名的器乐家,童年生活都有一个跟在后面逼迫他的父母。
所以这样的成功人士,真的不是那个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
罗振宇一个朋友的故事:
他有一个朋友非常喜欢读书,读书的成就,包括数量,远超于罗振宇。罗振宇就问他说:那你是不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他说,其实他很有可能成为郎朗,因为父母从小也逼迫他弹钢琴,他自己特别厌恶钢琴。后来他发觉只有自己在看书的时候,父母才会觉得他在做一件正经的事,才不逼迫他弹钢琴。ta读书的所有的习惯和乐趣,都是因为躲避弹钢琴,才养出来的。
那,怎么样逼迫自己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说到上进,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上进这件事实在是太反人性了,因为不舒服。
可是你反过来想,人生所有上瘾的事,在你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其实都不舒服。比如,第一次接触一个游戏,你也是蒙的,那个瞬间也是要承受极大的认知负担的,“这到底是个什么世界?到底怎么玩?什么规则?等”。
那回过来想想,所有让你上瘾的事情,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是你一旦接触了它,后面就有一种力量。甚至是庞大的商业力量,去不断得扽住你的小手,一路把你引进去。
不信,可以打开自己的手机,每一个应用,每一个小方块的背后,没准都是价值几亿美金乃至是几千亿美金估值的上市公司。是几千几万个产品经理和技术码农,在后面处心积虑地要让你把时间投入在它上面。他们所有努力的方向,就是想瓦解你的自制力,让你喜欢上他们的产品,希望你上瘾。
所以这个世界,当我们丧失了自制力的时候,觉得自己玩什么东西,已经有点不能控制自已的时候,你一定要原谅自己,因为这不是你的错,有太多的人,在背后设计你。
那既然有人可以通过一个刚开始并不舒服的接触点,然后通过一路的设计,让你对一件事情上瘾。那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对自己来一下这样子的设计呢?(既然别人可以设计让我们上瘾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不对自己设计一个让自己上瘾的事情呢?)
游戏为什么可以让人上瘾呢?它背后的机制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把游戏的模型研究透了,再进行反向设计,就可以设计出一个让人上进的模型,上瘾就是上进的智力资源。
让我们为自己设计一个“游戏”,让自己在自己规划的道路上,让自己上瘾。
说到游戏,一款让人上瘾的游戏的第一步,是什么?
是先要接触到你。
那,所以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上进的人呢?
一、认真设计环境(或找到合适的环境)
就是要把自己,先放进一个,更让自己容易上进的环境——认真设计环境。
都知道有一个故事,叫有孟母三迁,好环境可以让一个人更上进。
对环境的选择,对每一个人的命运的影响,都超乎我们的预料。
罗振宇说,他有一个朋友,建议身边所有的年轻人,都要尽可能地躲开那些,所谓下降通道里面的夕阳行业,而要去投奔那些,上升通道里的朝阳行业。
为什么他朋友会这样子建议呢?
真正的原因有两条:
第一,朝阳行业的学习氛围更好,聪明人更多。下降通道里面的行业,里面很多明白人、聪明人、能干的人,早跑了,改行了。所以在这种行业里面,你学习的氛围和浓度,就会降低。这是人生真正的损失。
第二:拥抱建设性心智模式。下降通道里面的行业,当然也有很多聪明人、能干的人,依旧还在努力奋战。当时请注意,因为是在下降,所以他们的心智模式,往往是维持性的、挽救性的心智模式。而年轻人最应该投奔什么样的环境?是哪种天天都像烈火烹油一样发展,你站着不动,潮流都会把你冲刷到更高地方的这样的行业里。人才的密度越来越高,所有人都建立了一种,叫建设性的心智模式,这才是我们发展的好环境。
那我们怎么判断自己身处的环境,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好还是不好呢?
两个思考工具:
第一,傻瓜指数。就是你闭着眼睛想一想,觉得自己在多长的时间之前,是一个傻瓜。比如,有的人觉得自己十年前就挺傻的。那你的傻瓜指数是十年(像BB我自己,觉得3个月份之前,自己都挺傻的,那么我的傻瓜指数就是3个月),当然也有人觉得自己的一生都非常的正确,那你的傻瓜指数就是你的岁数。而这个指数,越小越好。越小,就证明你的环境越对。
第二,朋友指数。就是你闭着眼睛一想,我身边有多少优秀的新朋友?只要你的生命中优秀的新朋友越多,那你的朋友指数也就越高,也反应你身处的环境就越好。
二、“绑架”——寻找外部监督
游戏设计师就是希望游戏玩家互相“绑架”啊,很多人不是一开始就喜欢玩游戏的,是有一天发觉身边的人都在玩,如果自己不玩就感觉被这个社交圈抛弃了,所以产生了一种“被绑架”的感觉,于是踏出了第一步。那我们为什么不“绑架”一下自己呢?
公司做品牌的目的:降低社会监督成本。
华杉(中国著名的品牌咨询专家)问罗振宇说:你说,一个企业为什么要做品牌呢?
罗振宇说:当然是为了多卖东西给消费者,大家都知道啊。
华杉说:不是啊,做品牌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被“绑架”。
什么意思?就是让社会监督自己的成本变低。天天打广告,投资几个亿下去,所有人都知道你,所以你胆敢缺斤短两,在产品和服务上质量不过关,所有人都会拿放大镜看你。每个人监督你的成本,会变得很低。所以投广告费,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不敢做坏事。那不敢干坏事,你就变成了一个好企业,你变成好企业,社会怎么不会奖励给你一个发展的机会呢?
这才是做品牌的价值, 被“绑架”的价值。
罗振宇的故事:
每天早上起来六点半,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逻辑思维》里面发一条60秒的语音。看起来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似乎我也是一个非常有意志力的人。但是不妨跟大家露一下底牌,根本就不是我特别能坚持,原因是我被“绑架”。
还记得第一次60秒语音发出去的时候,只有五个听众,五个用户,那就是我办公室里的五个同事。等到第一个礼拜结束的时候,发现已经有好几百个人了。那个感觉是不一样的。等坚持到第三个月的时候,我真的是要崩溃了。每天坚持发,而且本身我还是一个很爱睡懒觉的人,每天早上六点钟必须把自己闹醒。你知道,对我这种体型的人,那是一个多大的折磨。到三个月的时候,我已近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告诉我:放弃它,放弃它。
但是不行吗?因为打开微信公众号的后台一看,好几万人了。到今天打开微信公众号的后台,已经有一千二百万个用户。
看,我已经没有能力,没有资格撤了。
所以两千多天,每天60秒语音,这座高塔,是我亲手建起来的。但它的原因,是我有意志力吗?不是,是我被“绑架”了。
所以如果你想要做一件,让别人佩服的事情。在起步的第一天,就先设计一种方式,让自己被“绑架”。
我们的人生经常会喜欢那些,让我们自由自在的东西,讨厌那些约束我们的东西。但实际上,不然。你回头一看,你经常会对那些约束你的东西,脱帽致敬。
比如现在逐渐开始飞机上也可以玩手机了,以为有wifi了,这是很多坐飞机的人长久以来的渴望,也是乘客一直以来的呼吁。可当这一天渐渐到来的时候,心里好像有一点点后悔。
为什么?因为在过去,坐飞机的时候,恰恰是自己短暂的安安静静,隔绝wifi、隔绝网络,可以认真的去读一本书,去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刻。可是因为这样的外界的硬约束,这个“单独”的时光就这样随风而去了,这难道不是一种损失吗?
对于那个可以在飞机上安静的看书的时光,难道不应该脱个帽致敬吗?
所以被“绑架”,有的时候,是在成就我们。我们应该学会向那些,约束我们的东西,致敬。
三、不确定性的反馈
训练人最有效的反馈是什么样的反馈呢?
是不确定的反馈。
什么意思?就是你做一件事情,得到什么结果,当它不确定的时候,它的魅力最大。
比如,你拍一张自拍照发到朋友圈,然后你会经常不自觉地回去看看,谁点赞了?谁评论了?为什么你心中会有那种痒痒的期待?因为你的朋友给你点赞和评论是不确定的。
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所有只要给我们不确定反馈的东西,都那么的有魅力。
比如说,足球。你水平高,你一定就是冠军吗?商场门口的抓娃娃机,你练的时间越长,你抓的娃娃就越多吗?答案都是:不一定。
为什么有的人上着上着班,就去创业?但是创业的人,不管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很少再可能回来上班打工。为什么?不是说创业的生活就一定高级,而是市场给的那种,不确定性的反馈,让他沉迷了,他很难再回来去干那些确定的事。
不确定性有一种强大的魅力,驱使让人向上。
安稳的环境和做一个上进的人,这两个目标,有可能是矛盾的。也许进入一个不太稳定的,反馈不那么确定的行业,有助于你成为一个更上进的人。
四、选择一条长远的职业阶梯
拆分目标、设计心流
心流:一种将个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状态。也可以这么理解,就是干一件事,突然把时间忘记了,就沉浸在其中,体会到那种喜悦。比如,在看电影、电视剧,或者玩游戏的时候,都会有这种心流体验。它稍纵即逝,但是你一旦沉入其中,感觉到极其美好。
怎么给自己设计心流呢?
积极心理学上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技能挑战比。简单的说,就是你做的事情,它不能太难,太难你坚持不下去;也不能太容易,太容易你就无聊了,也会坚持不下去的。所以要把技能挑战比,调到刚刚好的程度。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一件事情,对自己来说有一点挑战,但又不是太难的情况下,最容易吸引你坚持下去。
所以一个行业的高手,是什么样的?
给自己设计一套上进的机制,关键要控制好技能挑战比。就是能把那个极其伟大、远大的目标拆分成一级、一级细碎台阶的人。他们知道怎么样踏着台阶,一点一点往上升的那些人,这就是高手。
那我们普通人都不是高手,那我们怎么把那些目标拆分成为一节一节的台阶,然后拾级登高,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挑选这种特征的行业。
罗振宇说:好的行业都有一个特征,有无穷无尽的台阶,而且随时随地能给从业者,好的、坏的、不确定的即时反馈,这都是好专业。反过来说,一个行业的高手,都能把职业目标变成一级又一级的台阶,而且随时随地能够给你,不确定的反馈。
总结,如何逼自己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1、认真设计你的环境;
2、引入外部监督,求“绑架”
3、获取不确定的反馈;
4、选择一条既细密、又永无止境的职业上升台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