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与杜甫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
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说得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记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后来,李白还是不甘,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的韵律虽然仿崔颢,但气魄宏大,格局不减,大诗人终究是大诗人!
打油诗的来历是唐朝有个叫张打油的,平常喜欢作俚俗诗。一天,大雪纷飞,天地浑然一色,张打油突然诗性大发,吟《雪诗》一首: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富于风趣、逗人发笑的打油诗,形象而夸张地描绘出了雪中奇景的特色。于是人们将此类俚俗浅露、引人开心的诗作叫作“打油诗”。张打油从此远近闻名了。
又一天,也是下大雪,张打油在一官衙墙壁上题了一首诗:
六出飘飘降九霄,
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锹的使锹。
老爷升堂,见了墙上的句子大怒,便差人将张打油抓来。张打油委屈地说:“我怎么会做出这种乱七八糟的诗来呢!假如不信,你出个题目当场试试我的诗才如何?”正巧当时南阳被叛军包围,向各处请求派兵救援,县太爷就以此事为题,命张打油作诗。张打油随即吟咏:
天兵百万下南阳,
老爷连声称赞:“有气魄!墙上的诗一定不是你作的。”并催促快吟下去。张打油又吟道:
也无救援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
喊娘的喊娘。
诗的格调与墙上的那一首一模一样,县太爷被逗得大笑起来,就把张打油放了。
这两首诗前两句还象像诗,而后三句俚俗并逗人发笑,其实这也是为人们所乐于传诵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