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高手都在失败的反思中洞穿源问题——案例解析之根源(三)
- 真正高手都在失败的反思中洞穿源问题——案例解析之反思(四)
- 真正的高手都在失败反思中洞穿“源问题”——案例深度解析(二)
- 真正的高手都在失败反思中洞穿“源问题”——案例深度解析(一)
- 真正高手都在失败反思中洞穿源问题——案例解析之词语禁忌(五)
- 案例解析‖洞穿“源问题”,从根源打破生命重复失败的循环(九)
- 高手都在失败反思中洞穿生命源问题——驱动自己之内在小孩(六)
- KJE写作高手Dissertation系列之Literature
- KJE写作高手Dissertation系列之Findings/D
- KJE写作高手Dissertation系列之Methodolog
![](https://img.haomeiwen.com/i3716383/704d4db1046e93f0.jpg)
接着前两日的案例继续分享。
不得不说,人真的是思想的囚徒,牢牢的被自己的思想控制。
不能跳出思想看问题,看不到生命的“源问题”,人这一生终将被各种问题缠身,而且自己从来不知道真相。
人际网络,事业选择,情感纠缠,孩子教育失控,这些问题都将使人觉得生活在各种泥沼中,不得自由;
同时,也很容易被各种欲望控制,永远也不知满足的物质需求,基因传承赋予的性的刺激,手机刷屏持续传递的多巴胺供给。
这些统统都在生产控制的念,使得人在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沉沦中,结出各种问题的果。
被控制的时候,人几乎觉知不到自己被控制,只会坚定的以为那是自己的性格。
存在什么样的“源问题”,就会生产什么样的念;
有什么样的念头,就会生成什么样的思想;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驱动什么样的行为;
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习惯;
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养成什么样的性格;
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走出什么样的人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角度不同,看到的问题就不同,换种角度就是换个人生。
跳出问题看问题,在问题以外找问题的源头,才是从根源上化解问题的方式。
没有看到问题根源,就急于解决问题,那么解决的结果往往也是错的。
小A就是这样的,当发现自己不能再坚持做事的时候。他感觉到心累,但并没有继续探索为什么会心累。他的解决方法是急于找到放弃的理由,人难招,没钱投资。
这些理由是对外的,对内他的反思是自己不能坚持。一段时间后这个理由又上升为自我攻击,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能坚持的人”。
没有看到问题根源的反思,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错上加错。
本来不能坚持是一种问题,但基于不能坚持这个点做的反思,又使得小A开始自我攻击。
自我攻击是一种基于错误的锚定点反思出来的错误的果。
小A攻击的结果是,为自己的人格定性,“我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
这一点非常可怕,自卑的人,执念的人都是在这样的经历后,因为选定错误锚定物反思,而为自己定义的问题的人格。
这个人格将会使得人按照自己的思想行动,行动的结果又会进一步印证出我是这样人。生命从此进入自己设定的牢笼,不得解脱。
坚持是一种状态,它是基于习惯或“心与意合”之后,对外呈现的果。
所以,以坚持作为反思的锚定物,自然收获错误的结果。
但这些小A认知不到,它只是内心很鄙视自己,为什么别人能坚持,而自己不能坚持。
既然别人能做到,自己做不到,这就是自己的失败。
但人类的自尊体系,又使得他不能将这种自我攻击表露在外。于是他为自己这次失败,找了理由,用于对外解释。
同时内心告诉自己,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才导致失败的,这属于自我催眠。
人的大脑真的很有意思,当一个人为一件事找到理由的时候,就意味着他放弃了探究引起这件事根源的机会。
而轻易给到事情一个理由,其本质原因是,内在不愿意承担责任,放弃自我成长。
时间久了内在会越来越虚弱,最终将失去对事情负责的能力,有的发展为向外抱怨,有的发展为向内逃避,有的发展为自责。
特别是自责的方向很具有迷惑性,看起来像担责,反思模式是:我如果...就会...,但其本质也是不向下探究的理由。
回到小A的案例。小A的理由是,如果我有钱投资,我就怎么怎么样;如果我能找到帮助管理的合伙人,我就怎么怎么样。
在这样的自我催眠下,慢慢的小A潜移默化的认为失败是有原因的。
这些理由让自责的情绪中获得解救,走出低迷的情绪,然后这一次创业彻底宣告失败。
同时内心也升起来重新找事做的念头。当这个念头升起的时候,使得小A仿佛看到了希望,情绪开始升高,不再惶恐和自责,做好了寻找下一次的准备。
创伤性经历后的逃避
小A内心升起一个想法,下一次一定要怎么怎么样,一定不能再进入什么什么领域,这个领域怎么怎么不好。
这就是创伤性经历之后,留下的逃避行为。
我们的一生中会经历很多这样的经历,留下很多这样的逃避行为。
特别是童年时期留下的经历,成年之后,会将当时的事件和场景都忘记,但身体会记住那些不好的感受,融为身体记忆,最终成为我们的情绪。
当外界接触到刺激源时,就会打开情绪开关,进入自动化模式。
小A在自我催眠后,大脑收获了很多相关的逃避行为,同时这种情况也打开了小A的自动化模式。
内心找到理由,彻底放弃后。小A会觉得这段时间很委屈,做了这么多。但这件事不是自己想要的,不能让自己达到想要的目标。
委屈的小A需要安慰,需要用身体的放纵,来使得自己心境不至于过于低迷。
结束后的沉沦
其实,刚开始干的时候,小A也做过预估,但那个时候正陷入大脑驱动的激情中,他以为自己可以坚持,可以做的和别人不一样,但事实是,自以为的终究是自以为的。
刚开始小A的心境,和做到一半发现前景不大时的心境完全不同;心境不同,对一件事的看法就会完全不同;看法不同,作出的决策又完全不同。
当彻底失败后,心境又是另一个样子,情绪一直不高涨。情绪特别低落的时候,感觉极其不舒服,做任何事都没意思,觉得活着很无聊,甚至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
在这样的心境下,其实很危险的,往往抑郁就是这个阶段的产物。
身体为了摆脱这种低落的情绪,会发出需要放纵来安慰的需求,这个需求就是打开放纵的自动化开关。
在身体的控制下,小A本来只是告诉自己玩一会,但一旦进入玩的状态,就很难收回心。
于是开始沉沦各种短暂的情绪刺激中,例如整天刷手机,睡大觉等。
当这样的失控持续一段时间后,会突然觉得恐惧,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艰难的从沉沦的场景里将心拔出来,过程中有过反复,但最终会猛然惊醒要改变,不改变迟早是问题,将来怎么办。
这些对未来的恐惧,使得小A不得不提起精神,不得不思考怎么办?这个时候总在一个不经意间有灵感闪现,于是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开始积极的思考,然后积极的准备,也会坚决的执行,进入新的事业轮回,一次又一次。
恐惧的力量
将小A带入身体沉沦的是,需要安慰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的刺激源是,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后的感受。
沉沦中控制小A陷入失控的是,短频快的多巴胺刺激,目的是刺激小A 的心境维持在稳定的程度。但多巴胺的刺激,很容易上瘾,所以小A 会陷入不可控。古语说,心如南山牧马,易放难收。
将小A带出沉沦的是,对未来的恐惧。恐惧优先于其它刺激源,也只有在恐惧的刺激下,能有效抑制多巴胺带来的兴奋刺激。
这也是很多家长管理孩子的方式,当道理和方法都不管用的时候,会下意识使用恐吓的力量,驱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指令改变。
但从内生出的恐惧,会激发出行动的力量;从外面感知的恐惧,会使得孩子朝着懦弱、对抗、或者冷漠这三个方向发展,以对抗恐惧源。
当时的小A并不明白这些,他在被恐惧唤醒之后,内心正积极的准备新一轮的创业。在开始之前,他想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他规避掉上次失败的一切能想到的点,他信心满满的开始筹备。
当时的小A 也不明白,什么是“源问题”,也不知道底层的“源问题”没有被发现。新的创业,也依然会以相同的理由,收获失败。
只是这个理由,会换上新的外衣,小A 依然不知道,其实质和前一次是一样的。
他除了收获失败,会再收获一次创伤性经历,大脑里会再总结一些新的规避方向。
(未完待续,明日继徐)
![](https://img.haomeiwen.com/i3716383/56418b805ed8fcea.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