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高手都在失败反思中洞穿源问题——案例解析之词语禁忌(五)
- 真正高手都在失败的反思中洞穿源问题——案例解析之反思(四)
- 真正的高手都在失败反思中洞穿“源问题”——案例深度解析(二)
- 真正的高手都在失败反思中洞穿“源问题”——案例深度解析(一)
- 真正高手都在失败的反思中洞穿源问题——案例解析之根源(三)
- 高手都在失败反思中洞穿生命源问题——驱动自己之内在小孩(六)
- KJE写作高手Dissertation系列之Literature
- KJE写作高手Dissertation系列之Findings/D
- 案例解析‖洞穿“源问题”,从根源打破生命重复失败的循环(九)
- KJE写作高手Dissertation系列之Methodolog
继续案例分享:
01.念头VS头脑
人真的很有意思!头脑是服务人的,但现实是,我们往往被头脑控制一切。
更有意思的事,念头是头脑里的产物,但现实是头脑又深深的被念头控制。
念头是思想的根,但最有意思的是,念头又是被头脑对外界事件的看法激发来的果。
这是一个循环,念头控制思想,看法形成的思想又激发出念头。
在这样的循环里,思想和念头互相交织,互为因果,这也是大多数一辈子走不出思想困局的根本原因。
人们灵魂被自己的思想囚禁,不得自由,不得解脱。
所有重复性的错误!
所有改不掉的习惯!
所有执拗顽固的性格!
生命又一次,被同样的事吸引;
生命一次又一次,像演绎一样,被同样的事激怒;
生命一次又一次,像设定好的程序一样,对同样的事作出同样的反应。
这些都是被控制的结果,在思想的囚笼里,我们的行为都是被设定好的程序。
如果,没有觉知的话,人可能一辈子就这样被控制。
02.词语的奥秘:
但人生真的不能破局吗?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就是看法代表的思想是由“词语”表达出来。
对事件的看法,往往取决于我们使用什么样的词语表达。
我们用什么样的词语,就会激发出什么样的念。
什么样的念又会形成什么样的思想。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的轨迹就是命运。
词语激发出念的过程不由人控制,是身体自动化反应的结果。
而且这个反应的过程很难被大脑的意识觉知。
一切的反应过程,都是在潜意识层面自动化进行。
这个过程不可控制,也无从控制。
所以,无论生活中面对什么事,都要特别注意词语的使用!
什么样的词语,激发出什么样的念!
什么样的念,结出什么样的果。
03.词语的禁忌
凡是那些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从此不再妄言,不是他们不能,而是不敢。
他们都是懂得灵魂奥秘的人,他们深知怎么控制自己的念。
控制念的核心不在于控制念本身,而在于使用什么样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只有那些生活在“无明”状态的人,才敢于肆无忌惮的使用词语,抱怨,攻击,随意发表看法。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用于别人身上的不好的词。首先全部被他们的潜意识吸收,激发出问题的念,然后,结出问题的果。
有的人际关系纠缠,有的人身体各种淤积,有的脸部凶恶!
这些全是问题的念结出的果!
那些开始觉知的人,那些明白灵魂奥秘的人,总是会看到事物好的一面,然后不吝惜自己的赞美和欣赏。
这些所有美好的词语,首先会全部被他们的潜意识吸收,激发出正向的念,然后结果正向的果。
美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当下幸福的感知,事业的顺利。
这些全是正向的念,结出的正向的果!
这就是正向的力量!
这就是《秘密》里面,吸引力法则的奥秘!
04.那么什么控制词语
那么,发现了词语的奥秘,我们真的就可以掌控命运了吗?
答案是,很难。
对一件事的看法,并不是我们想怎么评价就能怎么评价。
我们的评价事件的词语,是由我们身体内的评估机制给出的具体的感受。
然后依据感受,匹配出的相应的词语。
当我们违心的给出不同于感受的词语时,我们的大脑就会出现问题,就会无所适从,就会没有依托,就会感觉不再是自己,情况严重的情况下,大脑运行机制会崩溃。
但现实是从来没有人因此而崩溃,原因是大脑的保护机制,会阻止人做违背内心的事。
所以,即使读了《秘密》,知道了正念的力量,明白了吸引力法则,人也很难改变自己对事情使用的词语。
感受是坏的,依然会说坏;感受是好的,依然会说好。
这里面有区别的是,有的人是心里和嘴里都在说;有的人嘴里和心里说的不一样,所谓的口是心非就是这类人。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在告诉我们即使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对词语的使用,依然不由自己控制。
05.什么控制感受呢?
感受决定词语的匹配,那么感受由什么控制?
要理清楚什么控制感受,先要搞清楚感受是怎么来的。
感受是我们在经历事情后,对于事情的身体感觉,然后用相应的语言描述的结果。
时间久了后,我们会将曾经发生的事情忘掉,但事情带来的感觉却形成身体记忆,并且以情绪的方式表达出来。
而这种情绪就是感受。
例如,小A在经历创业过程中激情退却后,感觉到困难重重,觉得自己不能坚持,进而反思出自己是个“不能坚持的人”。
对于这个经历,小A的身体感觉是感觉到困难重重,使用的词语是不能坚持,而后用“自己是个不能坚持的人”作为这次创业的理由而表达。
在今后面对困难时,小A的潜意识会将曾经的细节和过程通通屏蔽,他只会用自己是个不能坚持的人,表达对于困难的感受。
而后这个感受,会进一步影响潜意识,激发出不能坚持的念,小A就这样被活成了自己说的“不能坚持的人”。
小A要破掉这个人格,就需要回到事件原点,然后重新梳理事情 前因后果和细节,然后重新用词语正向的表达,就会形成新的人格。
人是怎么样的人,并不取决于你真的是什么样的人,重点是你怎么认知自己。
06.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例如,两个孩子都是第一次吃酸杏,第一个孩子没有被告知杏子很酸。
于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吃下杏子,结果到口里后,立马吐出来,然后嘴里喊着“酸死了”。
因为喊出了“酸死了”了的表达,于是这个孩子今后真的几乎不吃酸的,酸成为这个孩子的禁忌!
另一个孩子,在给酸杏之前,特别强调,这个很酸,很多人不喜欢吃。
你如果愿意挑战自己,就可以吃,如果不愿意挑战自己,就不用勉强。
在这样预防针的作用下,这个孩子欣然接受挑战,将完整的酸杏吃进嘴里。
吃的过程中能看到孩子在极力忍受,但为了面子,孩子的表达是“我就喜欢吃酸的”。
因为有这样的表达,这个孩子今后真的喜欢吃酸的,酸成了他的口味爱好。
这个对比是真实的,来自于我自己的观察。
但这个对比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这个实验里并没有讲明两个孩子本身的特质和其他因素,所以实验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但通过这个对比,可以看出词语表达的是身体真实的感觉,但这个表达在有觉知的情况下是可以干扰的。
当干扰后,身体会忘掉当时的一切细节和前因后果,只会记住当时词语表达的感受。
这个词语,就会成为人们对于今后同类情况的感受。
两个孩子各自用自己的语言,预言了是否喜欢酸的口味。
要想破这个局,就需要两个孩子重新感受,或者回到问题的原点,重新使用词语表达感受,那么或从根本上改变对酸口味的感受。
其实,有的时候,喜欢并不是真的喜欢,有的时候只是身体的适应和习惯而已。
06.总结:
因此,我们要破思想的局,就需要注意词语的使用;
注意词语的使用,就需要知道词语被什么驱动;
要理解词语被什么驱动,就需要洞察感受的源头。
然后在源头,重新梳理事情的前因后果和细节,最后用新的正向的词语描述感受,这就是从根本上破掉思想囚笼的原理。
而回到问题的源头,就是洞穿“源问题”,源问题是我们一切问题的根。
我们生命中有很多源问题。
成长的目的就是看到源问题,然后掌控自己的命运,使用自己朝着最渴望目标前进。
(未完待续,明日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