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以爱和自由

作者: Lucy_Ontheway | 来源:发表于2016-03-15 17:16 被阅读382次
    给孩子以爱和自由

    Lucy发起的【“为爱成长”父母读书会】3月的共读书目是《爱和自由》,这也是读书会共读的第一本书。作者孙瑞雪老师是知名的蒙特梭利教育的实践者,共著有《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和《完整的成长》,其中《爱和自由》是她出版的第一本书,一共23章,以仔细的理论讲述和翔实的蒙特梭利幼儿院的实践经验向我们分享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孩子以及自由、规则和顺从等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理念。

    这本书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重读了,但为了更好的分享却是第一次采用语音的形式,因为这本书本来就是演讲稿的合集,而且孙瑞雪老师语言优美、动人,非常适合诵读。

    那么是什么让我把这本书选为读书会的第一本共读书目的呢?

    首先,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这,是一本走心的书。

    这本书一方面触动了我内在那个敏感脆弱的小女孩的心,那些曾经的不被正确理解的委屈,那些以爱的名义被强加的意志,那些被剥夺的行动上的自由从而导致的强烈的精神上的束缚感,终于得到了共鸣,终于被深刻地理解和看到,终于知道有教育专家那样明白孩子的心。我在朗读这本书的时候数次热泪盈眶,久久沉浸于其中,这让我内在小孩长久积聚的压抑情绪有了一个疏泄的机会和一定程度的疗愈。

    另一方面,这本书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作为妈妈的心,我很难过自己曾经对儿子采取过许多错误的做法,书里面的大量案例就像一面面镜子,照出了我曾经甚至现在依然会残存着的“无爱妈妈”的形象,这让我愧疚不已。一天晚上临睡前,我跟儿子聊天,说到了曾经对他做错过太多,希望有机会弥补…(我指的是那些深层次的影响,比如对他潜意识、思维模式的影响),儿子对我说,你改变了不就弥补了?我觉得他这句话特别有智慧,是的,什么时候都不晚,父母本身就是孩子最重要的环境,你展示了自己不断成长和改变的可能性,做个乐于自省的好榜样,孩子也会调整和改变他自己的。而且,世上本没有完美的父母,我相信每个人都在用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的方式来爱孩子,而既然是爱,就没有对错。同时,当我们接纳了自己不完美、会犯错的同时也就愈发能够接受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也曾是那样跌跌撞撞地走来,我们有困惑但同时这个时代也提供了很多资源和渠道来学习、成长,而我们的父母却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既然能成长为现在的样子,我们的孩子自然能走得更好更高而更远。

    除了打动我的心、促进我的成长,这本书里还提出了很多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理念,这些理念本身对于很多家长(包括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的我)而言都是革命性的认知,比如:孩子是带着精神胚胎而来、孩子是自我教育、自主成长的…等等,这些理论性的东西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孩子和爱孩子这件事情,原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作为孩子的“造物主”的形象,原来真正的爱是给予孩子足够的自我发展的自由。

    下面是书中对我触动最大的一些点以及我对它们的理解与建构:

    1.  精神胚胎——每个生命都是鲜活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尊重其内在发展规律、相信孩子有自发的成长和向上向好的意愿,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和孩子有一个相对精神上的平等,才能谈到真正的爱;我们之所以没有尊重世间万物的心,是因为我们由着自己的那一点认知不停发挥着我们因自卑、受压抑而产生的自大,不停地伤害着孩子;“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2. 爱——什么是真正的爱?最好的一段话其实是这本书封底上的一段话:

    “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息更爱你的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爱的礼物。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也就是,作为家长,我们必须不断地觉察自己、审视自己,看到当我们对孩子进行某一行为的时候到底是基于爱、还是基于某个想法(比如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你认为别人会认为你管教不力)或是执念(比如女孩子就要安静),甚至是基于内在的恐惧(比如你害怕孩子摔跤而不愿放手让他自己练习骑车)、焦虑(比如“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看到当我们与孩子发生冲突有争执的时候是更看重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和面子还是更看重向孩子传递“我爱你、你对我很重要”的信息,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这需要父母在对自己有深刻的觉知和了解的基础上来爱孩子,真是一项很高的要求啊!

    3. 儿童是自我教育的——真正接受这一观念对父母而言很艰难,我们总是以为一切都是我们教他的,就像三字经的开篇所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孩子如果没有大人的教导真的会变坏吗?还是我们习惯于充当孩子“造物主”的角色,认为一切都是我们给予孩子的,包括思想?事实上,因了这一认知,父母们经常不自觉地打扰了孩子,我们应该要做的其实是:跟随孩子、在关键时刻爱ta、提供支持的环境,观察他、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给他清晰的概念以便与他内在的感受配上对(适时引导又不能话太多)

    4. 创造力——“对事物的特别感觉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就是创造力。这个能力来自内心,恰恰是童年时期形成和发展的。”这一点,我有异议,通过上过的几次关于创造力的MOOC,Lucy发现,创造力的种子其实每个人都有,只是我们被一些思想和信念的框框限制住了,利用一定的技巧和工具,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不管多大的人都可以有所创造和突破。

    5. 自由——儿童的成长,应该拥有怎样的自由?书中给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答案:

    第一,儿童拥有从环境中选择吸引自己的事物的自由。对什么有兴趣,他可以自由地选择。

    第二,表现在行动上的自由,进出教室的自由。

    第三,儿童拥有安静时不受干扰的自由。儿童拥有独处的自由,选择空间的自由。

    第四,儿童拥有自己发现问题、想出办法与计策,并且自己选择答案的自由。

    第五,儿童拥有凭自己的意志将他的发现与人交换及分享的自由。

    总之,Lucy的理解就是探索和自主发展的自由,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试探。同时,给孩子自由和独立,并不等于放任。可以放手、尊重孩子所有的合理活动,但一定要在孩子有需要时及时给予足够的支持与帮助,包括必要时的纠正错误。

    6. 实体化——Lucy的理解就是把外在的知识或概念以及经验的内化,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就是从感官记忆到工作记忆缓存处理最后归纳到长期记忆的过程,要接受孩子有自己内化的节奏,不能急躁、更不能和别的孩子去比较,这既没有意义又容易伤害孩子。

    7. 规则——自由基础上孩子自发形成的适应环境的内化的纪律,书中说“我们必须依靠规则来保证每一个活动在规则范围中的人都必须遵守规则,这就是平等的初始。我们人人都清晰地知道规则是什么,即没有人独自掌握,权杖和判断的标准掌握在规则范围中的每一个人手里,一种公开的监督。”

    8. 顺从——与能力有关,无能力则无法顺从;

    顺从的三阶段:

    1)儿童能够顺从,但并非总是如此。在这个阶段里,顺从与不顺从是相互交织的

    2)儿童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导致障碍

    3)渴望顺从,这时顺从只是转向他认为优秀的人;他突然发现能够从这个优秀的人那儿获得指导,获得帮助,从而产生了新的热情,变得渴变得渴望顺从了。

    9. 神游——不自由造成的心与力的分离,也就是想做的不被允许只好靠想象来释放自己。因为周围环境和自我意识的影响,被强加的家长/教师意志,让孩子很难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能和真我连接,造成注意力分散、多动,长大后胡思乱想、自欺欺人、行动力不强,往往就模仿了别人的生活轨迹,或者被习性(佛学中的业力吧?)牵着鼻子走,自己生活的痛苦不堪,这种“苦行僧”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10. 想象力——书中说,“成人眼中的玩具,只有不被儿童看做玩具的时候才是有用的,但成人不知道。所以,在许多爸爸妈妈的心目中,恰恰是儿童的这种'分裂'被认为是最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当我们看见儿童“真玩”玩具的时候、听见儿童编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认为这孩子极有想象力。”照此说法,玩具和童话毫无意义,抽象派绘画、电影和文学作品等也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这些都不是现实的。

    对于想象力这一点Lucy存在疑惑,按照《人类简史》一书中所说,“…认知革命开始产生了大脑和语言的升级,从此人类活在现实和“双现实”两个世界。想象能力让人和动物产生了另一个本质的区别,并造成了迅速链接和协作的能力,使这个网络无限扩散。…”想象力确实不能脱离现实,否则就成了空想;但如果完全局限于现实,难道不是囿于琐碎和无趣?存疑,有机会证实。

    11. 父母是孩子的最重要环境——书中引用了罗素的一段话:“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就像空中的水汽凝聚,变成雨滴和雪花落入高山和大地;然后像雪山上的雪一样,融化了,变成一条小溪逐渐流淌下来;到了少年时期,这条溪流越来越大,奔腾跳跃,水流湍急;到了青年时期,就汇集成成怒江呼啸而下;到了中年,就成了长江水流宽深,宏伟量大;等到了老年,就特别宽阔缓慢,蕴藏丰富的宝藏和阅历,最后流进大海。人的整个发展状态应态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有这样的发展状态,他所创造的环境就活了,就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了。”

    最最关键的就是父母要自我成长,以一种活泼泼的流动的状态去带动和滋养孩子,而不能像一潭死水般限制和约束孩子。

    除了上面这些关键词,Lucy自己想要补充两点:

    1)要给孩子爱和自由,我们需要做到尊重和相信,我们可以不理解孩子的行为,不管是哭闹、撕书,还是憋尿、“撒谎”,我们可以不了解孩子发展的敏感期,但我们要相信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有理由的,都是为了提醒我们ta的需求没有被及时理解并满足,那么,我们能否放下自己头脑中的预判、放下自己内在的担心与焦虑,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我们能否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能否做到真正地相信孩子,而不是嘴里说着“我相信你会管理好自己”的同时却又不断地监视、检查、盯着孩子的过错?这对家长确实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值得每一个父母去努力做到。

    2)要对孩子保有好奇的观察,就像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一样,我们也要对孩子的一举一动充满好奇。这种好奇可以引领我们更仔细地观察孩子,可以让我们在面对不熟悉的状况时保持一份敞开的心,从而不那么容易依据经验下判断;有了这么一份好奇、一份探索,也就给了自己和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

    最后以读书会伙伴兜兜妈分享的一首诗来为这篇读后感画个句号,这首美丽的小诗充分体现了尊重的真义,这也是“爱和自由”的基础。

    《我和小鸟和铃铛》

    就算我伸开双手 也无法

    飞上天空一丁点

    而飞翔的小鸟也没法

    像我一样在地上 飞快跑

    就算我摇晃身子 也无法

    发出好听的声音

    而那个叮当响的铃铛也没法

    像我一样会唱很多歌

    铃铛还有小鸟还有我

    大家不一样,大家都很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孩子以爱和自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kq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