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五《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五《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作者: 甜品店的二宝妈 | 来源:发表于2020-04-30 21:29 被阅读0次

    老公总觉得我对儿子的教育实在是太焦虑了,他跟我说父母的教育,其实对孩子没有那么大的影响,于是就给我推荐的这本书。带着极浓的好奇心,翻开了它。

    作者开宗明义,很坚定地提出她的立场,就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不起作用。他说,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决定孩子成长的两个要素是天生与教养,也就是基因与抚养方式。但是她在养育自己的女儿和外孙的时候发现,有很多案例是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违背的。比如英国上流社会孩子小的时候是不跟父母一起长大的,他们从小就被送进寄宿学校。比如有一些同卵的双胞胎在不一样的家庭长大,但是却有着惊人一致的习惯等。还有,有些移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在培养他们的语言及行为模式,实际上无法避免他习得新的语言及行为模式。

    内容非常庞杂,涉及了教育,演化,实验研究等,以至于当我想写总结的时候,都有点无从下手,就简单展开几点吧:

    一、作者认为,传统的关于教育的科学研究是不严谨的,因为父母不仅将基因遗传给了孩子也给孩子提供了生长环境,这两者是无法分开的。传统的科学研究关于教育行为的研究,其实是无法很好地分辨究竟是基因导致的还是因为教养导致的。她逐一反驳了各类教育家,从弗洛伊德到华生,提出了相关的教育理论实际上是先入为主的想当然的研究。

    二、作者提出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取决于孩子。也就是说,父母要针对不同的孩子调整教养方式,教养孩子不是父母单方面对孩子做的事情,而是双方共同的事情。比如:教育学家说,要对孩子笑,多拥抱他容易养成他活泼开朗有爱心的性格。但实际可能是活泼开朗有爱心的孩子,父母更愿意对他们笑和拥抱他们。有曾经有教育学家认为,自闭症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的冷漠和无情造成的。这大大伤害了自闭症孩子父母的心,现代科学已经研究得知,自闭症是由于大脑发育不正常,当一个孩子对外界完全没有反应,父母可能对他也不会太多有热情。

    三、作者承认,人格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天生的,一部分是环境的影响的,但是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人格的呈现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在家里是一个样子,在学校里是另外一个样子,是因为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他的人格所呈现出的不同。而二者是没有相关性的,因此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未来走向社会,没有太多的影响。

    四、对孩子影响比较大的是他所处是社会群体。作者很大篇幅都在讲这方面的内容。从黑猩猩到原始人,强调了孩子的成长,其实更多的是依赖于集体,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度影响,反而对孩子不会产生长久的好处。

    一共有四个原因:

    1、只向父母学习的倾向会阻止孩子学习社会中其他人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2、物种多样性有关,如果父母技能在环境方面又能在遗传方面影响孩子的话,那么孩子和父母之间就会非常的相似。后代,缺少多样性是会减少物种的存活几率的。

    3、设计和规划由父母培养孩子是没有演化意义的,因为孩子不一定由双亲来抚养他们。

    4、父母与孩子是有利益的冲突的。比如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大孩子会和小孩子争夺食物或关注。比如父母希望儿女留在身边,照顾自己或价格有钱人啊,儿女却不一定有相同的想法,是因为彼此对双方利益的考虑不相同。

    五、作者认为,孩子并不是从父母当中学习从而从社会化的,而是更多的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孩子在童年中期,孩子们开始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厉害,多好看多聪明等,他们主要通过与同一社会类别中的人,也就是与其他“像我一样的人”进行比较后得出答案。儿童中期是孩子角色模式化的重要时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比如他是班上学霸的角色,还是班上小丑的角色——有的角色是他们自行选择的,有的是其他人强加给他们的,无论是什么情形,一旦角色选定之后,角色特征往往会被放大。聪明的孩子变得更加聪明,幽默的孩子会变得更加幽默。孩子对学习的态度也会受到他所在群体的影响。作者反其道而行之,颠覆了大众以为的“青年的一代从年长的一代那习得文化”,他认为实际情形刚好相反,孩子几乎没有机会接触成年人文化,但所有的成年人却在接触孩子的文化。

    六、针对学校教育方面,作者提出对于学校的学生来说,教室里最重要的人是其他学生,在学生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事。但是,老师也是非常重要的人。这里他提出群体都有领导者,领导者不一定是该群体的成员,尽管老师不是全体成员,但他可以是影响某一个群体的领导者。领导者有三种方式影响群体——可以影响某一个群体的行为规范,如成员的态度和他们认为适当的行为;决定某个群体的界限:我们是谁他们是谁;明确某一个群体的刻板印象。真正有才华的教师,同时具备以上三种领导能力,这可以阻止班上的学生四分五裂,而将全班同学凝练成“我们”,把自己当作学者的“我们”,把自己当作能干勤奋的“我们”。

    因此单独对于一个孩子实施的启蒙计划效果是短暂的,甚至是测量不出来的,要想让干预计划起作用,他们必须要改变某一个群体孩子的行为和态度。而父母的干预只能改进孩子在家里的行为不能改进他们在学校的行为。

    七、作者在书的后半部分阐述了“问题孩子”。他认为,那些有问题的孩子很可能天生的,他们是人类演化史上的牺牲品。不是因为单亲家庭不是因为父母离婚。也不是因为体罚和虐待孩子——她这里指的虐待,我觉得更多是家长们在情急之下打孩子吧!她说,相对于虐待来说,经常变换住的地方,频繁搬家,剥夺了孩子稳定的同辈群体,则会中断孩子的社会化进程。这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

    八、文章的最后,作者承认家是孩子获得知识和经验非常重要的地方,尤其是这些经验可以拿到同辈中去分享,帮助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同时,家庭也可以是一个群体(但是首先人数够多),家长也可以成为一个领导者(但是不能是通常的小家庭,而且对家长的要求也比较高)。父母可以决定孩子的同伴(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及生活学习的圈子,这个非常重要,她认为我们非常看重的亲子关系,唯一能影响的就只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孩子小的时候你对她好,你老的时候他才会对你好。

    作者希望,作为曾经的孩子,不要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推到自己的父母身上,而作为父母的自己,不要因为没有做到孩子的“完美父母”而认为自己毁了孩子——负罪的旅行到此结束。

    最后,作者对于教养假设说,唯一的认同在于:对孩子造成显著影响的是那些把孩子打到住进医院,或丢在充满屎尿味和食品腐烂气息的冰冷的公寓中的父母——家庭环境可以糟糕到对孩子造成永久的伤害。而我们这些普通家长呢,“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医院,可以互相交换,而不会对孩子产生任何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nt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