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字经》告诉你学习是怎样的一种过程,也许是终极奥义

《三字经》告诉你学习是怎样的一种过程,也许是终极奥义

作者: 一思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6-30 19:27 被阅读0次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句话较为普遍的理解是: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这句话单独拿出来这样解读是没问题的,但单独拿出来解释就不符合全文段落的意思了。小编认为从《三字经》开头一直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可以算作一整段,这段话的前一部分(开头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通过两句话和两个案例介绍了接受教育这件事的客观事实和注重的要点,即:每个人读书都是为了更好,但因个体的不同,能够学的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教育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因材施教,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所以从"养不教,父之过“开始是在继续讲解教育和学习需要了解的内容。

    “子不学”的“子”是指孩子,并且是特指接受教育的​孩子,也就是弟子,而弟子是指通过读书接受教育的人的身份;学的意思是:识,也就是学习的过程。

    “非所宜”的“所”含义是什么、何?;“宜”的含义是合适,也指标准。

    所以“子不学,非所宜”的意思是说,孩子不经过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合适的,对事物和事理不知道判定的标准;

    “幼不学,老何为”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年幼的时候不经过学习,即便是老了也没什么用,不会因为人老了就全懂了。这句话对应的说法是,人经过一生的历练,到老了会懂得更多,因为获得了很多的经验。

    的确,一个人经过岁月的历练可以获得很多很多的人生经验,在更多的技术层面也可以得到较深的造诣,但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经验和历练如果仅仅是个人的历练,就难以形成系统化,是支离破碎的。

    打个比方,农民伯伯种了一辈子地,对于种地的技术和注意事项懂得是很多的,而且都是自己总结的,但是这些经验却很难把种地这项工作做到更多的升华,比如系统的抵抗农业灾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加快生产效率。

    如果要达到农业生产的升级,就需要下一代把老一代总结的经验全部学下来,这样就下一代就不需要再经过多年自己的总结了,把所有的经验全部学会,有足够的时间总结新的经验,那么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就可以提高了。

    但如果所有下一代根本就不学老一代的经验和知识,那么等下一代老了也同样总结了很多生产经验,但有什么用呢!

    读书学习也是一样,不从小开始学习,书本上的那么多智慧知识怎么能学到呢,小时候不学老了之后也仍然是不会的。

    接着下文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进一步把人学习的道理进行了说明。

    意思是说:一块天然的玉石,不经过推敲考虑、刻意求工的雕琢,是变不成一个完整器型的;人也一样,如果不经过学习,是不会知道真正含义的,这里的含义是指书上的智慧和知识,也指合乎“道”的含义。

    这句话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就如同琢玉的过程,学习的过程要不断思索、刻意训练并不断实践。

    比如我学习的某一科成绩不好,比如数学吧,我想考满分,满分就是我想要的“器”,也就是结果。要达到这个结果,我需要思索考满分需要哪些因素以及在学习中思索学习的方法,思索后发现,需要熟练掌握这学期内所有的公式,数学方法,以及题型,并熟练运用,接下来我需要经过刻意的记忆,把公式,方法,题型全部记住,然后进行大量的题型运算,并做大量的模拟试题。

    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我才有可能达到数学考满分的结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字经》告诉你学习是怎样的一种过程,也许是终极奥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qf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