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榜单又炸出来了北京的很多种种,一时间喧嚣甚上,大概是说,在北京,其实并没有所谓的美食。
关于好吃的,因人而异。沈鸿飞当年写美食专栏,蔡澜满世界的去吃,精致,只是其中一个维度,美食,从来就是和环境,和人文,以及心情,个人的处境,有极大的关系。
所以那些说北京就没有美食的文章,大概其是想抒发一种情绪。
在我眼里看来,大概是有一点点复杂的心绪,大约有三个层面,我们一一详述。
第一层,应该是异乡感。这种异乡感,其实应该是这个时代情绪况味中的一味,异乡感不只是来到北京发展的外地朋友会有感受,而在北京这座城中生活了38年的我,也有这样的感受。
异乡感来自于变化。
30年的时间,我们的世界改变了太多,城门楼没有了,中国尊拔地而起;老街坊没有了,拆迁户中了人生的头彩;人生的记忆,上一辈被文化事件割裂,我辈让经济发展阻断,这是当地人的异乡感。
而每个外地朋友的异乡感,是与生俱来的。这座城市的不包容,不匹配,寒冷,干燥,建筑物的粗大笨重,地铁里的人挤人,都在向你宣告他的不友好。
异乡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出来的情绪。
第二层,去舒适化。中国的城市,每一座都有了自己的底色。重庆的烟火气,成都的安逸,上海的精致,苏州扬州的温婉,而这些到了北京,你如何形容。
北方一直是我们观察中的迷雾,东北是凛冽,是老工业基地,是一片混沌和商业的蜕化,人情的反噬,而北京,在这基础上,还加入了了官所在地的,无以名状的权力色彩。
这一层,不是皇族,不是贵族,甚至书香门第也不是,它就是政治本身,就是暗涌和危机,每个人不知道他的走向,每个集团,都渗透着巨大的利益。
无可名状,更加的不可言说。
在这样的环境里,人在北京,应该如何舒适,懒散,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是一个风里奔跑的中国的缩影,所有来到北京的人,似乎都有离开北京的梦,为了这个梦,他们996,他们拿出自己的所有智慧、精力、时间,为了能够让机会找到自己。
为了能够,在一刹那,进入中国的财富序列之巅。
所以承认了吧,来北京,没有人是来享受的。
也就是因为上面的原因,我们看到了第三层。北京是一个不讲享受的地方,也容不得太多要享受的空间。这其中的原因,还是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内心里都装着太大的不甘,仿佛东京女子图鉴里的那个女孩子。
并没有停下来的打算。
但其实他们还是没有领略北京的精髓。
在我看来,北京的底气恰恰是享乐的,只不过这份享乐的背后,是对宴宾客楼塌了的生动诠释,大家来这里,都是为了盖属于自己的楼,所以要等塌掉了的时候,你们才能有一些对生活本身的享受感。
才会在这座城市里,诞生自己的蔡澜和沈鸿飞们。
我们才会就食物,而谈食物。
所以诸位尽管去奔跑,若干年后,自有人需要悟出,会玩,才是人生真味,
玩物而不丧志,才算是不枉此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