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
第二章 意象
一、意象学说概述
(一)孕育:上古—曹魏
2.“意象”概念和意象学说的产生
其实,这项理论准备工作早在韩非和《易·系辞》中就颇成体统了。因为:
其一,韩非在解释老子道象特质时,“以死象之骨”推测出“生象”的“意想之象”的例证,极其通俗地阐明了“意象”的特质为“诸人之所意想者”,其生成机制为“诸人”“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而审美意象的特质,也正是审美主体(如“诸人”)之“所意想者”,其生成机制也正是审美诸人将审美意识(如“希见生象”的愿望)投射到审美客体(如“死象之骨”及生象之“图”之类)上以形成预期的心理形式。
其二,《易·系辞》关于“象-意-言”三者关系的理论,也包举了诗道精义。《系辞上》第十二章说: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系辞下》第一章又说:
“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圣人之意见乎言辞”。
“圣人”创立图象来表达意义,设计卦爻以揭示特定现象的实际情况,再用文辞来陈述有关话语。卦爻形式的运动变化,必然将某种吉凶祸福表示出来。圣人的意思则由系辞加以解说。这一理论涉及了意义、图象和言辞三者的关系。正如三国曹魏时期的青年哲学家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所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这里只借其话语形式而舍其言意关系的玄学思辨。诚然,易象并非艺术形象,也非诗歌意象。但以可感图象形式来表示抽象意义这种易学方法论,却概括了诗歌及其他艺术的创作规律。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诗文创作正是主体以形象来表达审美情思,而具体内涵又因主体情感不同而各异。所以,清代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直截了当地说:“《易》象通于《诗》之比兴。”
注释:
一、审美与审美观
1. 审美起源简述:
(1)摹仿说:
“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审美发生的根本原因。
(2)生物本能说:
“生物本能说”的代表人物:德谟克里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审美源于吸引异性与人的本能,一切审美与艺术创造都源于人最重要的生物本能,即性本能。这种观点强调了审美发生中的心理因素,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观点把人只作为一种动物或事物来看待,过分强调了人的生物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的作用,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因而显得片面和牵强。
(3)游戏说:
“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代表人物:柏拉图、康德和席勒。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4)巫术与图腾崇拜说:
19世纪末,尤其是20世纪以来,审美发生与审美发生的“巫术与图腾崇拜说”成为西方在审美发生与审美发生问题上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
巫术说认为,神话、歌舞等在内的原始人类文化现象都是巫术仪式或巫术习俗的组成部分,因而原始艺术最早是作为一种巫术手段,为保证原始人狩猎成功而举行的巫术仪式。巫术说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他的《原始文化》,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和他的名著《金枝》。图腾崇拜说认为,人类审美发生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活动。所谓“图腾”(totem),就是被远古人类看作是一个氏族的标志或象征的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图腾崇拜是人类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人类社会早期一种混沌未分的文化形态。图腾崇拜说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美国著名美学家托马斯。一般认为,人类审美与审美发生最初确实是与巫术和图腾崇拜有密切联系的。但审美与审美发生于巫术和图腾崇拜其有效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5)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审美与审美发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自从19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的民族学家和艺术史学家中就广为流传审美发生于劳动的理论,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是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和他的《没有地址的信》。代表人物:毕歇尔、普列汉诺夫。
这种观点在我国学术界与文艺理论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至今仍有较大影响。该学说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也为审美的发生与审美发生提供了前提;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人类各种感觉器官与感觉能力也不断发达,人开始有能力进行愈来愈复杂的活动,完成了一个异常漫长的自然身心的“人化”过程,形成了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中包括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但是,虽然物质生产劳动是审美发生的最根本原因,审美发生却不能简单地完全归结为劳动。从劳动到艺术的诞生。曾经经过了巫术礼仪、图腾歌舞等中介,并且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最后才诞生了纯粹审美意义上的艺术。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来看,生产劳动是审美发生与审美发生的根本原因,却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从物质性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因而劳动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2. 劳动起源说与中国古代传说不符:
(1)为什么说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第一,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从而不仅为人能够与外在世界发生极为广泛和多样的联系开辟了重要途径,而且为人真正的创造性活动在更大规模上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第二,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第三,人类只有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而意识的诞生,又会反过来不断推动人类制造工具的活动向更高层次上迈进。
第四,工具作为人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第五,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2)中国上古传说从女娲造人,到炎帝和黄帝基本已被神化。神化的传说固然不能全然取信,但是从物质性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至今也没得到强有力的证据作为支持。至于人类起源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修正,毋庸置疑,这些活动不可能不受世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而审美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在自身中排除了直接的功利性和有限的目的性的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
综上来看,反倒是上古传说更接近没有功利性的标准。更何况无论从生命起源或是人类文明的演进来看,都存在着爆发、灭亡和突变,对于这种现象至今也没有定论。
3. 审美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
4. 审美观
审美观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审美观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
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人类共同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积极生活的显现,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愉悦的情感。
5. 审美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
审美是什么时候引入国内的,现在还没查到相关资料。
黄人《<清文汇>序》:“至萧梁哲储,始别加组纂,剖觚缋素,渐毗审美,而罗弋前修,未迕学礼之训。”
黄人又称黄摩西(1866年----1913年),江苏常熟人,字慕韩。他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家、小说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在清末被学林称为一代奇人。他是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型的工具书《普通百科新大辞典》的编纂者。
黄摩西青年时期曾被称为近代文学之怪杰,1913年9月,黄摩西突发狂疾,临死前,将平生所蓄珍本书籍以及手边稿件完全撕毁,故而他的藏书,留稿存世甚少。
不过从上来看,他说的审美和现代所说的审美可能不同。(最多也只是从文学的角度上说的)
今天的审美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衍生出来的学科甚多,还有继续发展和延伸的趋势。所以说审美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