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体系太庞大,木心先生这两节说唐诗,只能说力有未逮。
艺术成长于格式,死亡于自由。
五绝七律就是唐诗的格式。能真正体会中国诗的好,才算中国人。
宋,齐,梁,陈。一个南北朝的,仿佛就是唐诗的序曲。序曲出现之久,沈约带头,格式化了文学。这种格式原是束缚了二流角色,而对于天才它是约束不住的。中国传统,有太多的推敲之人,一生为了押韵,路走偏了,成为了匠人。
书中白描了初唐四杰,却压根不提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甚是遗憾。
李杜二人各有点评。说李白一个是明明是大话,但是偏偏要信。说杜甫自己说自己好但还是谦虚。又说杜诗抽掉,唐诗就像散了架子。
我对这些名人在唐代的流传丝毫不感兴趣。我却对唐文学一夜之间遍地文学而深有感触。一大批天才能做诗,就连老太太,小孩子都能读诗。
可惜现代人呢?居然还需要诗词大会来呼唤民众的诗歌传统。
字词句章,唐诗要学好,不如先从传统文化对联开始。一山一木。有时候莫名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前头。
似乎自然间的万物。人类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是前人已经写过了,你已经再也从方块字中找不到更合适的组合了。
这人间烟火,烟花缭乱。虽让人目不瑕给,但又觉得人生世界观逃不出报国,杀敌,怀古,人生无常这些概念性的主题。
唐诗三百首,真正值得读千百遍的并不多。但是元气都在。时至今日,依然可以从这样组合的方块字中读到那个年代人们最激烈的感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