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线上分享的邀请,内心憧憬又想退缩,憧憬是下一步想做线上课,这是一次不错的尝试;退缩是时间很紧张,要写逐字稿,需要踏出舒适区。
很想拒绝,又不想陷入深坑(不能、不行),纠结中站在窗户前深呼吸,没有内容框架,要重新做课件,线上没有互动,时间紧张,要写逐字稿……内心戏真的很丰富,觉察到自己的念头,都在给自己退缩找借口,好吧,允许它们飞一会!
面对这样的情况,大部分时候我们会被念头左右,情绪掌控,就此放弃却又心有不甘,陷入下一次准备好再开始的“骗局”,回忆人生中,那些成长最快的时候,都是因为做了你以为完成不了的事情,突破了自我认知。
“痛苦是灵魂的呐喊,困惑是智慧的开始”
通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开始自我对话:
1、如果完成这次线上分享,你会收获什么?
首先突破舒适区,课件梳理与写逐字稿,战胜拖延带来的逃避,其次是获得线上分享的经验,激发做线上课的兴趣。
2、还在犹豫什么?
不舒适想放弃,打乱自己的节奏,不是准备好了在开始,是开始了再准备。思绪很乱,时间很紧,想不到合适的主题契合分享,想到的主题不知道如何融合在一起,担心自己讲不好。
3.想想是借口还是科成立的理由?
借口,都是推脱的借口,课件有现成的整理一下,逐字稿可以通过语音讲课的方式输出,再做整理。充分准备怎么会讲不好,线下又不是没讲过。
4、道理都懂,下一步准备怎么做?
收集资料,整理课件,拟出课程大纲,观摩学姐们的线上课,行动起来不管从那一块入手。
对话结束以后,内心稍微平复很多,所有退缩来自于内心的否定,行动上的懒惰,人就是喜欢舒适,往前一步,海阔天空,很多人往往止于抬起脚的那一步。这时候,除了自我对话梳理内心的矛盾,还需要合适的人助推支持。
学姐发出的邀请,给她回复的过程,她了解到我想逃避,一直支持赋能。首先肯定相信我的能力一定可以,如果需要磨课或者资料收集,她们百分之百支持我。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还有啥借口?
限制我们往往是对自己的不确信,如果有一位懂你的伙伴,将会助力你前行一步,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再多的干货都抵不过行动的力量,不但要做思想的巨人,也要做行动的高手。
分享是一种终极力量与人分享的过程,不但能把自己的知识体系重新梳理清晰,还能把自己与他人的疑惑在互动中一起解决了,真正发挥着自利利他的美好力量。
一念之转,从拒绝到开始,需要问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需要有一位懂你的人在关键时刻助推突破限制。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作者斯蒂芬·柯维曾说:“任何想法都要经过两次创造,一次在大脑,一次在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