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奶奶

作者: 瘦竹斋 | 来源:发表于2018-08-05 16:30 被阅读10次

    亲人们卷一(定稿) 奶奶(2018年4月16日)

    叙言

    奶奶钟文玉,河南省社旗县李店镇岗湾人氏,1900年生,属虎。1986年10月去世,享年87岁。我是1962年出生,也属虎,可能是属相相合吧,奶奶很亲我,我也很依偎奶奶。

    奶奶高高的个子,一双有神而秀气的大眼睛,皮肤白皙。一年四季都穿着深蓝色的带大襟褂子,黑色的裤子,裤腿用黑色的带子扎着。为人诚实,心地善良,聪慧知礼,勤劳俭朴,热爱生活。

    奶奶1986年去世后,我很悲痛,后来心里想着写些怀念奶奶的文字。可是,直到如今时光已经过去32年了,整天忙忙碌碌的,为生计奔波,我竟不知道什么原因,怀念的文字却没有写出。这可真是愧对奶奶了。那么现在,我回忆起来和奶奶相处时的种种往事,诉诸笔端,作为一束洁白的小花,敬献给我敬爱的奶奶,以为缅怀。

    一、回娘家

    小时候,奶奶给我说过,她的娘家是岗湾儿的,姓钟,我也不知道是哪个中字,权且就是大钟的钟吧。奶奶说,有一年我的娘去世了,因为刚生了您姑,还没有满月,按农村风俗不兴回家,我只好回去在庄儿后门儿的树林里大哭了一场又回家啦。后来,奶奶的娘家有一个表伯,表娘生了两个女儿,没有儿子,我记事时,表娘的大女儿已经出嫁,我没有见过,二女儿和我一般大,后来嫁本村了。一个表姑嫁后曹了,没有孩们,丈夫去世后又回娘家住着,大大的眼睛有点像奶奶的眼睛。六七岁时,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学呢,奶奶过年时初二回娘家领着我,表娘包饺子,饺子皮儿很厚,萝卜馅里有芫荽,吃饺子时下有包谷糁。那时候小,对芫荽的怪味很敏感,不想吃。见顿吃那一点儿。过了两天,奶奶说,不住了回去的呀。表娘表姑还竭力亲热地挽留,奶奶执意要走。走到路上给我说,可是不能住了,再住几天山还瘦的,就这都够瘦了,见顿那芫荽饺子,明看你不想儿吃。

    余爱莲曰,这事儿离现在有五十年了,五十年的时光弹指可过去了,小时候的一些往事终身难忘,回忆起来是那么亲切。现在还能想起来奶奶说见顿那芫荽饺子,明看你不想儿吃时的语气和神情,那种疼爱怜惜的语气,在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听来,也能感受得到。我也不知道听谁说的,表伯去世后,表娘跟了大女儿,房子也扒了。表姑又回后曹她侄子家住了。奶奶去世时,表姑还去了,容貌一点儿也没有变,还和我小时候见到的一样,也不显老。

    二、跟奶奶睡

    六七岁时我睡奶奶脚头,有一年冬天,奶奶说,晚上睡那儿,脚头睡一个人被窝暖乎乎的,两脚蹬在山的屁股上一会儿可暖热了。有一天早晨醒来,发现奶奶跟我睡一起,心里很奇怪。奶奶说,夜里睡着睡着你发啥癔症的,我怕你害怕,睡过来陪着你。我说我咋不知道夜里还发癔症啦。过了两年上学了,就在奶奶住的西梢间靠东墙用土坯垒了一个小床,我就睡在小床上。1977年9月考上高中,奶奶把她的一双被子给我,让拿学校盖。从此离开了奶奶,只有星期天回家了,才能见到奶奶。

    余爱莲曰,奶奶很爱干净,爱打扮,住的屋里收拾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衣服也穿的很洁净,头发梳的油光发亮。

    三、在门后给姑洗头

    忘了啥时间,奶奶给我说过,旧社会穷啊,孩子多了养活不起,于是就重男轻女。奶奶生了姑后,还不满月的就在门后洗头,让受风得病夭折的。奶奶说,那时候穷啊,没有办法。男孩子长大了能干活种地,女孩子长大了嫁人就成了外姓人了,多一个人就多吃饭。

    余爱莲曰,重男轻女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可能是普遍的现象。如今人们的观念都有所改变,认识到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好。我听了奶奶的话,觉得人生有很多无可奈何的事,也不能怪奶奶心狠。当时兵荒马乱的,人们朝不保夕,连饭都吃不饱。生存环境异常残酷,人也变得冷漠了。

    四、学吸烟

    我小时候学会吸烟,是跟着奶奶学的,时间大约在上小学四五年级时。

    打我记事时起,就知道奶奶会吸烟。六七十年代的农村,香烟很主贵,人们轻易舍不得卖香烟吸,都是用烟袋吸,买一个铜烟袋锅,按上打通的竹杆,再按上石质的烟嘴,配上一个绣花的烟布袋,烟布袋里装上揉碎的烟末,一盒火柴,吸烟的用具就齐全了。

    闲暇之时,奶奶装上一锅烟,用火柴点了,深深地吸一口,咽到肺里,再慢慢的喷出来,很过瘾很满足的神情。奶奶在吸烟时,我要是在跟前,奶奶会说,山来也吸一袋。于是把烟袋递给我。那时候小啊,也不知道吸烟是咋回事,感觉好奇,怪新鲜。叫吸烟就吸吧,噙了烟袋嘴学着奶奶吸烟的样子吸起来,吸几口就把烟袋递给奶奶不吸了。有一次又吸烟的,也不知道吸的多了,或者是空腹空心头,吸着吸着头晕恶心难受,一会儿竟吐饭了。当时奶奶也不知道是咋回事。原来吸烟还能吸醉头晕吐饭的。

    后来因为好奇,自己就弄些烟叶揉碎,装在一个小塑料袋里,也没有烟袋,就学着大人用纸条卷炮筒烟吸。那时候庄上薛海秀家的大娃,不知道咋着学会了做一个简易卷烟机,能卷出两头一般粗细的卷烟,就和卷烟厂卷出来的香烟一样,只是上面没有印上烟牌名。感到很新奇,向人家学会了,回到家里找了薄木板,做出来了一个木盒子,又用粗铁丝做了两个轴按上,外面再装上两个轮子,一个简易卷烟机就做好了。卷烟时把裁好的纸条一边涂上浆糊,放在轮子上,纸条上撒上准备好的烟丝,用手转动轮子就卷好了,一根可以截两只香烟。吸着自己卷的纸烟很为自己的发明创造自豪,也很有成就感。

    后来上了高中,离开了奶奶,可是吸烟却学会了,用一个塑料袋装点烟丝,卷炮筒烟吸。有时候从每星期家里给的五毛一块的零花钱里拿出两毛钱,买一盒当时流行的白河桥烟。吃午饭时,校园里没有自来水管,刷碗要到学校西边约一里地的小水沟里刷碗。在学校食堂买一碗芝麻叶包谷糁面条,走着喝着,也不吃馍。走到地西头的小水沟时,饭也喝完了,刷了碗回学校时,一个人到麦地头,看看四周没有啥人了,尤其没有老师,就掏出一支烟,用火柴点了吸。一次也舍不得吸完,吸半截用唾沫湿灭,小心翼翼的装在烟盒里下次再吸。

    到高中二年级可能是为了高考学习紧张起来了,一心扑在学习上,竭尽全力地拼命苦读,没有心思吸烟了,后来就不吸了。从此之后上师范时没有吸烟,参加了工作也不吸烟了。有时候有人让烟了,就说我不会吸烟,让的实在了,接了烟不点不吸。个别时候让烟的人非要给点着,吸一口感觉烟味难闻,呛得慌,趁让烟的人不注意悄悄的把烟扔了。会吸烟的人闻着烟味是香的;不吸烟的人闻着别人喷出来的烟是苦涩的,烟味难闻,呛的很,感觉难受。

    一个家庭中两口俩儿往往在性格、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人生三观上形成互补。具体也不知道妻子小琴在九十年代的什么时候学会了吸烟。一开始可能是喝着凉气了肚子疼,吸一支烟顺顺气,再加上受她妹子小红和周围吸烟女人的影响熏陶,学着吸烟了,小琴吸烟还不是真正有烟瘾的吸烟者,把烟吸到肺里再喷出来起上作用,而是吸到嘴里直接喷出来。这简直是浪费糟蹋香烟的,我为这些伪烟民糟蹋香烟一哂。一个家族中什么样的家风都有人继承,我学会了伯走路拖拉拖拉的走态,五弟学会了伯来赌的嗜好,妈心细心小的特点遗传给了小六,小琴学会了奶奶吸烟的爱好。呵呵。

    余爱莲曰,那时少不更事,懵懵懂懂地只是对吸烟很好奇,绝对不像常年吸烟的大人一样有什么烟瘾。只是吸着玩的,出于好奇罢了。

    吸烟只是一种生活习惯和嗜好,有烟民宣称戒不了烟。我对此颇不以为然。不要说香烟了,毒品就戒了。解放初吸大烟的人有多少,毛主席一声令下不是都强制戒了,何况纸烟。我多次给吸烟的人现身说法我自己四五年级时,就开始吸烟的吸烟史以及不吸烟的经历,并推荐三无戒烟法,一是身上不带烟,二是家里不放烟,与吸烟隔绝,远离吸香烟;三是别人让烟了不接烟,接烟了不点烟不吸烟。戒烟就要一下子彻底戒除,坚决的一支都不吸。有烟民犹犹豫豫地说,我要戒烟了,一天先减量少吸点,慢慢戒掉。这样永远也戒不了烟。

    有研究表明香烟里的尼古丁和焦油对人体有害,吸烟时能刺激中枢神经,使人感到微微的兴奋,表明上疑似能让人情绪亢奋,缓解疲劳。常年吸烟的的人患各种疾病和肺癌的比率是很高的。什么时候戒烟对人都有好处。即便已经得了肺癌的人,戒烟后还是很有好处的。为了你的家人和自己的健康,我们要远离香烟,养成一种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少年时就吸烟,后来戒了烟的过来人的忠告。吴宓在他的日记里说,若不能自脱恶习惯之束缚,则日趋下流,生涯不堪设想矣。然既有恶习惯者,必当即速悔改。法谚有曰:It is the first step that counts,即谓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故过而能改,不足为过,是在人之努力坚志、痛心疾首以歼除恶魔而已。又说,从今日起,余当立起一番新志愿,事事改去旧观,必期事均有合于道德,乃可算一人。余向来大病为思想多而实行少,故今当屏去一切无谓之思想,研究实学,练习纯德。特书于此,以质之明神上帝,常兹鉴临,以勖余眚。勉哉小子,其兢兢哉(余敬慎书此数语,余当常视此。余他年果能有一朝之成就,其毋忘此日哉)

    我们当学先贤勤谨修德,悔过思改。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虽然是小节,危害却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五、奶奶生气了

    我记得灶火还在三间草房的东间时,一天中午宰了一只鸡,掺查豆炒炒,大家盛了吃,及到奶奶盛时,只剩了一些鸡头、鸡翅等肉少的鸡块了,还有一些查豆。本来一只鸡也没有多少肉,一大家子分了,一个人也吃不到多少。奶奶一看,就剩下了这些,生气了,也不吃饭了,坐在堂屋门口西边一个凳子上,头趴在膝盖上。后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奶奶站起来走了,到庄留冉姐家吃了午饭,又找了一个小锅,在自己住的西梢间盘了一个锅台,又挖了面,自己立火另做饭吃。

    奶奶很热爱生活,做饭时自己蒸馍,还生办法弄些青菜炒炒吃。做面疙瘩了就放些白菜心,吃了去火。有时候奶奶的水缸里没有水了,我挑水时就给奶奶挑一挑水。有时正好奶奶做好了饭,就盛一碗让我吃,不吃了还很不高兴,非看着让我吃了才作罢。

    余爱莲曰,奶奶的个性是很强的,再加上又争强好胜。旧社会的婆媳关系中,往往婆婆是强势的一方。就因为一些家务琐事,几十年下来,奶奶和母亲就不合。其实,她们合不着,家庭矛盾倒是次要的,更多的因素是两个人个性上的差异造成的。奶奶势强好胜,母亲心细心小,这样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不一样,处理方式也就不同,势必出现不一致的时候,造成一些矛盾。有时候作为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我也能够感觉到他们婆媳关系的不和谐和生活中不愉快的纠结,往往处于无处选择的两难处境。既同情奶奶,有敬爱母亲。

    六、绕坑三乍

    小时候农闲时节,在农村的晚上,文化娱乐的活动极少,很单调。吃了晚饭,有时就到牛屋听牛把儿们拍瞎话儿。有一天晚饭是绿豆汤,平常不多喝,猛一喝很新鲜,吃了晚饭嘴一抹拉,去庄里头姜家前面的牛屋听瞎话儿去了。

    奶奶忙完家务,到十来点要睡觉的时候,咋找不着山哩?就心想上哪儿去了,到现在还不回来?奶奶先在门儿上找找,没有找到心里更加着急了,不会黑了还跳庙坑洗澡淹着了。奶奶急忙忙地快步到村子东南的庙坑喊,山呐,赶紧回家睡觉的呀,喊着绕着庙坑找。就这样绕着庙坑喊了三圈,还是没有找到。心想,会不会到庄留玩去了,就往庄留去找。

    那晚的月光很好,如水的月光照得四周亮堂堂的。

    听瞎话儿到二更鼓里,心想得回家了,刚才讲了鬼故事,心里还很害怕,犹豫着和谁一路儿,咋回家的。出来牛屋,月光迎面扑来,才走了五六丈,迎面走过来一个个子高高的人,老远就听见急切地问,是山不是呀,我说是的呀。原来是奶奶找来啦,奶奶一听是我的声音,急切切惊喜地说,是山呀,你咋在这儿的,到睡觉时候了不回家?叫我绕着庙坑喊着你的名字找了三圈!说毕,奶奶赶紧拉着我的手,唯恐再跑了,我跟着奶奶回家了。

    余爱莲曰,虽然当时我还很小,但是听了奶奶的述说,心里也知道感动了。那一种关爱着急,体现了奶奶对我的疼爱。

    七、长毛兔

    奶奶去了姑家住了一段时间,回来时在姑家抱回来两只安哥拉长毛兔,一公一母,长毛兔浑身雪白的长毛,尖尖的耳朵,血红的眼睛,看上去可爱极了。从此奶奶就闲不住了,每天到地里剜草,拿回来喂长毛兔。奶奶到地里剜草回来时,我见了,就帮奶奶把草筐提回家。

    长毛兔长的很快,三个月后就开始繁殖了,一窝下六七只小长毛兔。长毛兔数量一多,奶奶在西梢间垒了笼子,养在笼里。毛一长就用剪子剪剪。剪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把兔毛长短分开,供销社收购时是按等级收购的,不同等级价格不一样,为了不把长毛混在短毛中压级降价,剪时就小心地分开。一般情况下一个月剪一次兔毛,积攒三四个月了,奶奶听姑说,桐河街那里收购的价钱高。奶奶就让伯拿到桐河街供销社去卖,去卖兔毛的头一天晚上,奶奶把屋里的空地扫干净,撒上水,在地上铺一个布单子,然后把兔毛薄薄地摊在单子上,阴一夜潮气都阴到兔毛上了,第二天早上用塑料袋装了,外面再裹一层布单子,这样不让风刮,能增加重量。这是奶奶在姑家跟有经验的喂长毛兔的人学的方法。一次能卖十块八块,奶奶就把钱攒起来,后来攒了七十多元。在七十年代末,这可是一笔相当于一头猪价的巨款。

    有一年夏天,奶奶去社旗哄杨芳,奶奶走后,我喂长毛兔,有一天忽然发现一个笼子里有一只长毛兔卧那儿不动,用棍子捣捣还不动,开了笼门,发现早已死了,我提出来放在院子里,心疼的直哭。

    长毛兔数量多了,公兔也多。奶奶就用手攥了公长毛兔的两只耳朵,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在耳朵根儿用力敲几下,长毛兔就死了,皮一剥煮熟了吃。兔肉煮好了,奶奶就喊着我到她屋里,拿出来兔肉看着我吃。

    余爱莲曰,奶奶很勤劳,做事竭尽全力,争刚要强的。奶奶喂长毛兔算是“发家致富”了。我受奶奶的影响,也学的做事时竭尽全力,不怕下力气。

    八、拾到五元钱

    上二年级的时候吧,一天吃了早饭去草庙王学校上学,正走在公路上,后面突突突摇摇晃晃地开过来了一辆四轮拖拉机的车头。忽然,我发现地上掉了一个钱包,弯腰捡了起来,打开一看,里面装了五元钱。中午放学回到家里,给奶奶说,我上学的时候在路上捡了五元钱。奶奶说,你拿出来叫我看看。于是我把钱包拿出来,奶奶看了说,吃了饭,上学时我和你一路儿去学校,把钱包交给老师。不是自己的钱,多少也不能要。

    吃了午饭,奶奶领着我到草庙王学校。才走到学校南门一排的教师办公室,校长赵玉峰正在办公室门口侍弄喂的土元呢,奶奶找到校长,把情况说了,让我把钱包交给校长。校长说,这个小学生拾金不昧,应该受到表扬。

    余爱莲曰,这件事之后,我知道了拾到东西要上交,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用别人的东西之前要说一下,那是借的。不说拿别人的东西,那就是偷的。2012年4月,因为为十四位南阳籍烈士找家,参加卧龙区文明办组织的道德讲堂,认识了南阳最美打工妹刘传红,她是金正珠宝的员工,在去郑州珠宝城进货时,在珠宝城卫生间捡到了两公斤黄金,交给了失主。我能够理解到她拾金不昧的高风亮节。

    九、伯要把我扔庙坑里

    七八岁时吧,是个夏天的傍晚,都端着碗吃晚饭呢,不知道因为啥了,伯恼了,拉着我说,扔到庙坑淹死你。我哭着撑着,跟头流水的落着不走,见路边有一颗小树,伸手紧紧的抓着不放。这时,奶奶端了碗正在庙坑西岸的空地上吃晚饭呢,听见了哭声,快步走了过来,大声对伯说,孩们不听话不是不叫管,哪儿不对了你好好说。你小时候我是咋管你的。伯气哼哼的不吭声,不过这时候也不再拉我了。奶奶拉了我回到院里,盛了饭让我吃。

    余爱莲曰,这个事儿过去五十年了,奶奶下世已经32年,伯也下世16年了。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明白为什么伯发火,要把我扔庙坑。伯在别处受了气,把火发在我身上。出门就是一个水坑不扔,又为什么要舍近求远,拉着往庙坑去扔。日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我现在深深地领悟到,伯发火拉着我往庙坑扔也好,奶奶护着我训斥伯也好,阳光雨露皆是爱犊之情。伯平时沉默寡言话不多,外人都认为伯脾气好,其实脾气是很别的,倔强的很。有啥事了憋在心里忍着,受了委屈也不说,一旦爆发就惊天动地。在这一点上,我有点儿想伯,有事儿总是自己担着,有气了憋在心里不说,忍呐忍呐,憋不住了就爆发了。

    十、民国三十一年年成

    听二姐说,民国三十一年左右,大旱三年,地里颗粒无收,再加上老日打到了河南,兵荒马乱。就发生了灾荒,老百姓没有饭吃,饿的剜野菜吃,剥树皮吃。实在没有吃的东西了,就吃墙上的黄土。春上青黄不接时,不断听到四外庄有人饿死,成家成户都跑出去逃荒了。奶奶眼看一家人断了顿,就上到洋槐树上捋洋槐花,用麦麸拌了蒸蒸吃。后来庄上的人们抢着捋洋槐花,洋槐花也捋不到了。这可怎么办呢,奶奶给爷说,眼看着一家人没吃的啦,把我卖了吧,换点粮食熬过这个春上,到麦口起,地里的新麦一下来就有饭吃了,不是救活了一大家子?爷对奶奶说,可是不中啊,总能生办法哩,要饿死也要死在一起。后来,也不知道怎样熬过来啦。

    余爱莲曰,有一次,是二姐问奶奶,年成的时候,你叫我爷把你卖了,换粮食救命,我爷高低不答应。奶奶说,三十一年年成,四外庄儿饿死的人多了,眼看着一家人不得了,总得生法儿活命啊。她们在议论的时候我在旁边听见了,心里感动着奶奶的舍身精神,觉得奶奶真伟大呀,一个女人如果有一点点儿办法,也不会出此下策。在家破人散与饿死的两难选择中,两害相权取其轻。一个女性,一个母亲是何等的伟大,在危机境遇中,她们往往想到的是自己的亲人,心甘情愿舍己救人,我向天下舍己救人的女性们致敬,我向奶奶致敬!

    十一、有人看奶奶

    有一次奶奶给我说,夜黑掩明儿时,我二二乎乎地睡着,感觉门外有人来了,那门晃啦晃啦儿响,像推门的样子,感觉有人进来了,可是屋里没有响动。过了一小会儿,听见鸡叫了,门外头蒙蒙亮了。你说奇怪不奇怪,兴是您爷回来看我了。奶奶说着的时候,满是欣慰惊奇的神情,我至今难忘。当时听了奶奶的话,我默然无语。

    余爱莲曰,八七年春上,伯一只眼患白内障在社旗县医院做手术。一天上午我去看伯,伯说,夜黑有人看我来了,睡到半夜人脚定,感觉着身边睡了一个人,到天快明鸡子叫前走了,一下子感觉身边空了,没有人了。兴是您奶来看我了。我听了,一点儿也不觉得奇怪,感到再正常不过了。伯有病住院了,奶奶在九泉之下有知,对自己的独子,那一定是极为牵挂的。肯定会来看看伯。

    十二、奶母

    一天庄儿上来了一个劁猪娃的人,高高的个子,瘦长脸儿,在门儿上问,这门儿上有一家儿姓杨的,有个老太太。奶奶正好也在那儿,旁边站的人说,你不是找姓杨家的老太太的吗,这不在这儿站着呢。那人忙打招呼说,我是小郭庄儿的,小时候跟着你吃过奶。奶奶一天,心里很高兴,激动的脸通红。那人忙着给人们让烟吸,有人说,这老太太也吸烟呀。那人忙让了一根,又把口袋里的七八块钱和剩下的半盒白河桥烟递给了奶奶。奶奶说,是你呀,几十年了,也没有你个信儿,成天想着你,也不知道后来回去的情况。晌午别走了,到家吃饭吧。那人说,不的呀。

    余爱莲曰,过去孩们多顾不过来,又或者奶水不多,就找一个正喂奶的人喂孩子。说好给点东西或钱。而奶母呢,要把自己的孩子摘奶,去喂别人孩子。见了那人后,我才知道,奶奶年轻时也给别人当个奶母。

    十三、挠痒痒

    六七岁时,奶奶不知道什么原因,身上起了痒疙瘩,浑身瘙痒。特别是夏季天气炎热的时候,痒疙瘩犯了,很难受的,奶奶没有事儿了就挖痒。有时候见我在跟前,就说山呐,来给我挠痒。于是,我用小手在奶奶背上挠着痒痒,上下来回的挠着。我挠着痒,奶奶嘴里还不停地指挥着,上面一点儿,再往右挠挠,好好就这号劲挠。冬天时,浑身痒痒了,奶奶就生了火烤痒痒。后来奶奶八十多岁时,得了脑血栓,治好后,身上的痒疙瘩也好了,不痒了。

    余爱莲曰,虽然时间过去了几十年,和奶奶相处时的一些琐事,还清晰地记住。每当追忆起来,倍感温馨。

    十四、拾柴

    现在我们做饭大多用的是微波炉、电磁炉一类的电器,既卫生干净又方便快捷,又节省能源还环保。但是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做饭要烧柴禾,往往不够烧,一到冬天就没有柴禾烧了。那时候生产队把麦分到一家一户割,人们就连根拔掉,然后用铡把麦穗铡下来,麦秆烧锅用。

    在刮着冷风的一个深秋的下午,天阴沉沉的,我跟着奶奶在村西、场东边的沟里拾柴禾,用铁耙子刨茅草根儿,奶奶一边刨着,一边说,当个人就得争囊争气,吃的没吃的,烧的没烧的,人家庄儿上人不笑话。要是有烧的,谁屁股撅的炮台一样刨着茅草?几天时间,我和奶奶拾了一堆柴禾堆在院子里的葡萄树下。

    在一个冬天的下午,伯先在屋里烤烤火,然后扛了锛,伯从屋里出去,我看见伯穿着军用皮靴,带着军用棉帽。到西南地的大队林场去刨树根,拿回家劈了晒干烧锅。后来实在没有柴禾烧了,伯到社旗县城买了煤,把风箱按在锅台旁边,做饭时烧煤。伯坐在锅台门儿,一只手拉着风箱,一只手用小铁铲铲湿煤往锅灶里倒,风箱一拉,火苗呼呼地往上窜。

    余爱莲曰,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物资匮乏,不仅吃的紧张,连烧锅的柴禾也紧张。那时候以红薯为主粮。有“红薯干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民谣。人们还说,“馍十八,饼二十,红薯只顶三里地。”

    十五、看电影

    在七十年代末期的农村,看电影都是露天的,有电影放映队来了,生产队出钱在村子里放电影。一到放电影的日子,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就像过年一样喜庆。下午银幕才立起来,孩子们就欢天喜地的早早搬着椅子、凳子去占地盘了,大家坐在那里,急切地盼望着电影快点上映,叽叽喳喳不停地议论着过去看过的电影南征北战了、地道战、地雷战了、渡江侦察记、列宁在一九一八的人物和情节,有时还模仿着渡江侦察记中国军团长视察炮兵阵地,用戴了白手套的手摸摸炮筒,然后学着当官的腔调拖长了音调说,麻痹麻痹,太麻痹了。

    我那时是个安分守己,听话老实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与别的小孩子抢地盘争位置。吃了晚饭,慌忙去看电影。在路上见奶奶拄着椅子背,颤悠悠地慢慢走过来了,我就上前接过椅子,让奶奶扶了我的肩膀,往电影放映场去。到那儿,给奶奶找到一个位置,放好椅子,让奶奶坐那儿说,奶你在这儿请看电影了,放完了你别慌着走,我来给你搬着椅子,咱俩一路走。然后到别的地方看电影去了。电影结束了,看电影的人们哄的一声散场了。我匆忙找到奶奶,给奶奶搬着椅子,奶孙俩儿慢悠悠地随着人群回家。

    不仅在本村看电影,四外庄放电影了,一听人们说有村子放电影,吃了晚饭三五成群地就去看电影去了,最远的一次跑了十来里,到那儿一问却没有放电影,很失望地又回来了。

    余爱莲曰,小时候在老家看露天电影的往事,如今回忆起来,感觉可美好了,看过的电影终身难忘。后来在电影院看电影倒没有什么印象。八三年以后,电视渐渐普及,就很少看电影了,电影也就和戏剧、曲艺、连环画一起,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没落了。92年调到南阳后,看的电影更是少的屈指可数。

    十六、占地气

    奶奶生前给我说,您爷的坟没有占着地气的正位,往西一棺地才是正位,久后明儿我老了,才能占着正位。你没看看在那一块地里,就您爷的坟大,离老远就能够看见。我笑着说,坟大是添的大,不添会大吗。奶奶说,可不是那样说,占不着地气了,咋添也添不大。过去平坟时,您爷的坟也平了,人们看到棺木里面的板壁上缠着黄金丝一样的东西,还有一天小长虫。后来平坟那阵儿风过去了,您伯又添添。慢慢儿那坟越长越大,占着地气了,那坟会长,庄儿上人都这样说。生产队时,在地里起土,人们发现从东北斜着过来大拇指粗的一股沙,正好穿过您爷的坟。占着地气了,人马儿旺,子孙没有眼瞎腿瘸的,家风正,过的好,有吃有喝的,出人物。地气有多种多样,有的占着风流地了门风不好,后辈人中光出风流韵事。有的占着官地了肯出官人,有的占着破家地了,净出些败家子败坏家业,有的占着疯地了,后辈中不断头地出疯子。那地气可灵验了,该你占了,七凑八巧非占着不可,想躲都躲不了;不该你占了,只差一点点儿就是占不着。有的人撵地气,能年几千里,命了有了能撵上,命里没有了咋着也撵不上。八六年十月奶奶下世了,就埋在爷爷的西边,照奶奶说的办了。

    余爱莲曰,别人说了,听了后心里就有了这个念头,每次回去远远的一看,在诺大的一块地里,有几十个坟,还真是只有爷爷的坟大。后来又栽了塔松,碧绿笔挺地往上长,看着一片青笼,就是气势。每当看到爷奶父母周围的塔松,心里感到很欣慰。有一儿老贾说,西大大的爷爷在山东住着,撵地气撵到邓州习营,住了一段地气又跑了,一家人就撵地气,一气儿撵到陕北,撵上了就住了下来。

    十七、奶奶病了

    八零年左右,奶奶早晨起来,感觉不得劲,一边的胳膊腿僵硬,给伯说了,伯拉到李店镇卫生院找北杨庄的姬医生看看,说是中风了,开了中药西药。开了药,奶奶说,你拉我去岗常你妹那儿吧,我住一段熬药喝。于是伯拉着奶奶到岗常姑家,住了一二十天,喝喝中药,又吃了西药,病好后回家了。

    八一年九月我社旗师范毕业参加了教育工作,在李店乡中当了一名历史老师,每个月有五元的公疗费。一天同事赵增超说,去社旗给他父亲买治疗脑血栓的脉通哩,我听了说,给我也捎一瓶。当时一瓶脉通六元,每个月只用添一元钱,就可以卖一瓶脉通。药买回来了,星期天回家拿回去。到奶奶住的西梢间,一进门奶奶满脸欢喜地说,山回来了,坐那儿歇歇。我坐下后说,这一段身体怪铁实吧,我给你买了一瓶脉通,一天吃三次,一次吃一粒,吃了饭就吃了。你情吃了,我见个月都能给你买一瓶。奶奶说,这一瓶得多少钱呀,见个月买旷花钱。我说,我见个月都有五元的公疗费,自个儿只出一块钱。奶奶说,那中。过了一段时间,我又买了一瓶拿回去给奶奶,奶奶把原来买的药瓶拿出来说,还没有吃完的,我舍不得吃,哪两天不想吃饭了就吃两天,想吃饭了就不吃了。我说,不用这样节省,你情吃了,吃完了我再买。

    余爱莲曰,奶奶的体质很好,七八十岁了,身体很健康,平日连个感冒也没有,见天到地里剜草喂长毛兔。有空了就到冉姐家坐坐,聊聊家常,经常找同龄的老太太们说说话,心态很好,乐观开朗。每逢遇到一些事情了,就往好处想,成天乐呵呵的。很会自己解劝自己,心里不存事,不高兴了就说出来,想吵就吵,说了吵了,过后就忘到脑门后去了。

    十八、自备寿材寿衣

    奶奶的独立意识很强,争囊傲气的。曾多次给我说,指望谁都瞎搭,啥事还得靠自己。我听了很惊讶,奶奶还知道国际歌呀。心想奶奶的这个说法,正好暗合了国际歌的歌词,世上没有救世主,一切全靠我们自己。

    奶奶在七八十岁的时候,喂了几十个长毛兔,剪了兔毛,伯拿到桐河街卖卖,攥了七八十块钱。奶奶对父亲说,你到社旗买了松木,解成板,把寿材做做。于是伯到社旗买了松木,又解成板拉回来,放在奶奶住的西梢间东山墙跟儿,奶奶有撕了布,请人把寿衣做做,寿衣做好后,奶奶穿在身上试试,盛装打扮的像待嫁的新娘一样。自己穿了一个筐,筐口穿成圆形,再穿一个圆盖儿盖上,俗称气死鼠筐,意思是非常严密,老鼠进不去,能把老鼠气死。奶奶就把做好的寿衣珍藏在里面,把筐挂墙上,每年夏天拿出来晒晒。后来奶奶又叫伯请了木匠,把寿材做好。做好后的那个下午,奶奶特意躺在里面,满意地说,做的正合适,横着也不挤,两头还有点空隙,很欣慰的样子。然后,就放在她住的屋子里。

    我参加工作后回去挑水了,不忘和以前一样,也给奶奶担一挑水,每次进奶奶住的屋里,想到屋里放了一个棺木,心里总是惴惴着有点不安,有点害怕。

    余爱莲曰,过去农村习俗,一个人年纪大了,兴早早地准备好寿材寿衣。把这些事看作是很紧要的。解放前条件不好,苦苦劳作也不一定能过上温饱生活,小地主也和佃农一样,农闲时不吃馍,农忙时能吃上杂面馍就不错了。一辈子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在加上兵荒马乱的,简直是朝不保夕,汲汲皇皇的劳作着,与生活死磕着。活得如此艰难,但对待终老却很慷慨。人们对待下世是很郑重的,讲究生命离去时的庄严感,这也许就是生命最后的尊严吧。

    十九、伯给奶端饭

    奶奶生病后,治疗康复的很好,没有落下毛病,还能下地给长毛兔剜草。到生命的最后两年,奶奶有点糊涂了,我回去了,也不知道亲热了,只是一动不动地瞪着秀气的眼睛凝视着我,眼珠间或一轮,淡淡地说,是山不是呀,我说,是的呀。这时候奶奶会再问一句,你回来了,就这样简短的几句对话。夏天的傍晚,夕阳早已落下了,奶奶就坐在庙坑西边的麦场里,背靠着石磙,就那样静静地坐着。

    奶奶有点糊涂后,那几天头脑清楚了,奶奶就自己做饭吃,那几天头脑糊涂了,也不做饭了。每当这时候,伯就先盛一碗饭,拿一个馍,端到西梢间,端给奶奶吃。我看到伯给奶奶端饭,心里很感动,觉得伯其实是很孝顺的。

    奶奶个性强,表现的就很强势,凡事不服输。奶奶和伯有时也会发生冲突的。有一次我从外面回家,见堂屋大门西边白面撒了一地,问母亲咋了面会撒了一地。母亲说,您伯踢的嘛。后来才知道,不知道因为啥,奶奶和伯闹别扭了,奶奶说,我不是只生了一个娃吗,多生个也多个指靠。伯听了觉得伤了心,恼了,一脚把放在堂屋大门口西边的面盆踢了,盆子也踢烂了,面也撒了一地。

    余爱莲曰,伯平时沉默寡言的,话很少,别人都误认为伯脾气好,是个老好人。如今,我年纪也大了才体悟到,其实,伯的脾气一旦爆发,是很厉害的。虽然伯不说出来,其实伯心里啥都知道。看到奶奶不做饭了,吃饭前就先给奶奶端一碗饭,聊尽孝心。

    二十、流着泪唱《报母经》

    有一次,奶奶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生父亲的气了,那时,她一个人住在四间瓦房的西头一间里,分开立火另做饭吃。上午,我推开门,却见奶奶躺在屋里柴堆上,两眼红红的在伤心流泪,一边流泪一边用哭腔轻轻地唱着《报母经》:

    娘怀儿一个月提心吊胆,只恐怕出差错如临深渊。娘怀儿两个月草上露水,茶不思饭不想百病来缠。娘怀儿三个月形容改变,每日里头难抬夜里难眠。娘怀儿四个月四肢生长,一时阴一时阳心神不安。娘怀儿五个月五脏发现,腰膝酸腿脚软痛苦难言。娘怀儿六个月心慌意乱,三分人七分鬼如坐刀尖。娘怀儿七个月刚分七窍,食娘肉饮娘血腹痛不安。娘怀儿八个月八宝长全,坐不安睡不宁心似油煎。娘怀儿九个月就要分娩,周身的骨与肉好似刀剜。生几生死几死才见儿面,赤条条血浴身抱在怀间。说不尽娘怀儿十月之苦,养育恩比山重不似一般。生下儿娘心喜难关已过,受尽了人间苦度日如年,坐月子好美味不能下咽。洗尿布不厌烦废寝忘餐,奶水少煮米喂昼夜几遍,三九天夜煮米并不说寒。出天花和痘疹仰天长叹,恨不得替我儿度过难关,为父的请医生腿脚跑软,为娘的神灵前祷告苍天、好东西到嘴边不能下咽,无奈何口对口吐给儿餐。左边尿右边睡胳膊当枕,两边尿不能睡卧娘胸前。每日里为儿忙心甘情愿,儿啼哭娘心酸何曾安眠.

    余爱莲曰,当我看到奶奶伤心流泪的情景时,心中凄然而茫茫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奶奶躺在那里唱着流泪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件事可以看到一个母亲的伤心。

    二十一、别吭声

    八六年十月份,五弟结婚待客时,我回家帮忙,在邻居陈金荣家的新盖的房子里摆酒席,酒喝到二八板上,张庄来送亲的歪脖客要和岗常的亲戚抬杠,我说,都坐那儿喝酒吧。后来我到了院子里,奶奶把我喊到她屋里,坐那儿给我说,别吭声。我说,我啥也没有说呀,劝着他们喝酒。在奶奶屋坐了一会儿,我又忙去了。酒席散场儿后,我和小琴就回社旗了。

    余爱莲曰,在八五年十月份,我和小琴回家订婚,快散场时,奶奶见小琴爸爸出来了,走上前在院子中打招呼寒暄。后来小琴说,奶奶知道礼法。

    八六年十月份我回家见到奶奶,是我和奶奶的最后一次见面。

    二十二、奶奶去世了

    八六年十月底,是个下午,有人捎信儿说奶奶去世了,我一听此噩耗,趴在床上哭了起来。于是赶紧回家,小琴把穿的红衣服换了,随后也回去了。一进屋,扑倒在奶奶的西边嚎啕大哭。亲我爱我的奶奶走了,我哀痛万分。黄昏时分,我坐在老朱家东边的路边流泪,妈妈走过来说,山,回去吧,别坐在这儿哭了。

    听伯说,昨天(去世的前一天)下午,庄上唱戏的,还好好的去看戏。晚上我给她端了一碗饭,还拿了一个馍吃吃,好好的。今儿早我端了饭到门口,咋门还关着,一推门进去,屋里静悄悄的,我还当里睡着没有起来,一喊喊不应,到床前一看,跟睡着了一样,一摸手可凉了。就是夜里犯病去了。

    第二天早起天才明,我领着打墓的人到地里打墓,回来后忙着用沥青漆棺材,十一点时出殡,在地里招呼着泥巴匠券墓。

    五七时,我早早地和小琴一起回去了,那天才下了小雪,麦地里还有一处薄薄的雪,趁的小麦苗更碧绿了。我看看伯㧟了纸远远地从东南面走过来,腿疼了,蹲那儿停了一会儿,才又站起来走。那一天,老亲旧眷都来了,待了客。事后听母亲和伯谈论说,后曹的奶奶侄女来了,吃饭时说,大冬天的啥都是凉的,凉酒凉菜。伯说,一忙张也忽及了把酒热热。

    余爱莲曰,八六年十月奶奶去世,如今已经三十二年了,我也由二十五岁的青年变成了年过半百的老翁了。可是三十多年来,奶奶一直活在我的心中。母亲去世后,一年两节我回去祭奠,总要在奶奶的坟前烧纸送钱。默默地绕着爷奶的坟看看,扶扶塔松,拔去荒草和构树苗,心中追忆着奶奶生前对我的疼爱。隔着时空和阴阳与奶奶拍着话儿,我就用这种质朴的方式缅怀着我的奶奶。

    我受奶奶的熏陶和影响甚大。是奶奶教会了我自立自强;是奶奶教会了我 乐观豁达;是奶奶教会了我如何做个好人。就以我这苍白的文字作为祭品,敬献于奶奶的灵前,来祭奠我敬爱的奶奶。奶奶,您在天堂一切都好吧,喜乐安康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怀念奶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bb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