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历史哲学专栏
随笔:从繁体字谈汉语言文化的传承

随笔:从繁体字谈汉语言文化的传承

作者: 雨露心扉 | 来源:发表于2018-11-25 19:22 被阅读0次

    随笔:从繁体字谈汉语言文化的传承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则化简为繁的说法,说的是回返繁体字,我现在研究书法,自己也练习书法,也看一点繁体竖排的原版古文典籍,在化繁为简的提法方面有点一家之谈。

    在学习南开大学书法教授田蕴章老师的书法讲座中,我了解到,很多简化字是繁体字的草书演变而来,比如应该的“应”就是繁体草字之楷化,繁体是这样写“應該”,而草书“應”字就是下面的三点一横,即“应”字。

    繁体字里蕴含的文化内容更为丰富,远超简化字,比如头发的发,与出发的发,现在简化后是同一个字,但繁体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字,写法是这样的:“頭髮、出發”,从含义上讲,两个“发”应该是不同的字来表达更贴切,因为文义的之差别很大,如果为同一字,则从单个字上,就很难看出字义之内涵,必须要结合词才可以明白。

    古代印刷技术不发达,且古文大家们往往惜字如金,能用一字说清楚的,绝不用两字。再比如一个现在不常用的汉字,也没有被简化,就是“曩”字,就是“过去、从前”的意思,而现在表达“过去”这个概念,要用两个字,而古文用一个“曩”字即可,再比如古文里的“夐远”、“夐非如此”二词,表达得意思就很贴切,意思是非常非常遥远、远不是如此,而今文表达则难以用简单的一个词来表达这种意思,而且今人用词多了,反倒没有古文这么简洁、形象。

    再说到古文里的表达方式,举老子《道德经》的例子,开篇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没有加标点,后面的标点、断句,是后人加上去的,真正的古文是“文不加点”的,一则古文没有标点符号的概念,标点是舶来品,二则不加点有其好处,是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实际上,文不加点是“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那么加点后则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实则,古文不加点,因为在不同处断句,文义是迥异的,比如“道可道,非常道”与“道,可道非常”,还有“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也有不同的断句方式,而且将古文白化后,虽然易懂了,但是那种文章的意境也随之东流水了,阅读古文,一是懂字面意思,更要靠个人的悟性,还需要代入到古人当时的心境以及创作环境中。

    文字简化有其好处,咱们祖国,在古文方面,无论是繁体字的认知,还是古义的理解上,对于学习、研究都是不小的门槛,而文字简化后,确实加快了文字掌握的过程,过去一年的学习内容,现在可能只要半年。但是如果纯一推广简体字,而不再重视繁体字、古文的研究、学习,那么实际上,我们会与炎黄子孙的根儿“失联”,成了无母之子,失去了母亲的护佑,是很可怜的。当然,完全推广繁体字也无必要,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留,要是全方位的,不能只挂在口头上。

    尤其是现在的大学教育,我们当时读大学,学的是理科,课程里已经不再设置语文,或者国文了,文学欣赏的选修课成了接触语文的唯一路径,如果不选此课,那么高中毕业后,就与祖国母亲失联了。

    这里有点建议,就是应该在所有的文理学科里,加入国文教育,不可只有英文、政治、数学这样的通用课程,国文也要纳入通用课程的序列,而且要尝试加入国文的原典,要那种原汁原味、繁体竖排的,可以不用硬性考试,但是要选定具格的国文教员,不仅在课堂上生动活泼,互动式的教,更要在业余时间组织一些国文教育活动,凭吊一些国学文化古迹,体验古人们当时为诗作赋的意境,进而逐渐渗透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想这样才是我们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内生力量源泉。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我们不仅要自己学习好国文,把国学文化传承下去,更要负起为世界保留文化遗产、为人类造福的重任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从繁体字谈汉语言文化的传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cm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