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自己一直是一个很懒惰的人,有力气尽量不使,能干的活儿尽量不干,好像做事只做自己能力范围的三分之一便觉得够了。内心有一个想法就是,凡事都需要留有余地,没有必要事事都奋勇争先,做得那么鱼死网破。总是喜欢留出更多的时间休息,闲着,啥也不干,啥也不想,最好没有事来找我最好。可是这种感觉并没有很好,因为那种闲其实是一种短暂的,没有说服力和根基的提前消费罢了。
最近的生活状态让我很勤。为了健身减肥,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随便点外卖解决一日三餐。于是,只能每天自己亲手做饭吃,保持油盐比例和卡路里摄入量。上班了也是一样需要自己带饭,起床以后便开始蒸早餐,基本是玉米鸡蛋紫薯搞定,同时得开始准备中午的伙食。买菜洗菜炒菜装饭盒一系列动作下来大概得三四十分钟,一人食的饭也要思考搭配和营养均衡,做起来也有讲究。所以每天起床以后就像打仗一样,基本告别以前那种懒惰的状态,一直保持手脚头脑的运转。工作中也是需要开动脑筋,不断构思,修改,直至满意为止。与此同时,还得加强相关的学习,学习软件知识,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学习最新的网络热词等等。为了健身运动出汗,下班也得赶快抓紧时间收拾好了去健身房。开始另外一种休息放松的模式,那就是让自己的身体处于运动状态,和上班的静态形成反差对比,身体,我对你还是很不错的吧~不是从坐着的静态到床上睡觉的静态,而是从静到动的转变。身体没有感觉很累,反而很享受这种变化,那累的是什么呢?脑子吗,运动时脑袋基本跟着节奏享受就行,也不用思考很多问题,注意力也是自然跟随的,好像也不会太累。
那为什么以前很多事还没有去做,脑子里就会冒出会很累,不想做的想法呢?其实身体并不会思考,也不会传达命令,只是会发出酸痛,臃肿,肥胖这些信号,让大脑接收,然后决定去锻炼。而脑袋里的程序处理模式可能比较落后,并不能正确分析做什么是对身体有益的,进而也不会调动主观能动性去做正确的事情。
所以很多人强调思维模式的升级,看来也是很有道理。还有一句话叫实践出真知,我想也对。想和做的关系,我想是尽可能的多去尝试,特别是注意去做突破固有观念的事情,这就叫改变,愿意去接受与以往不一样的行为模式,才能形成你想要的理想结果。而在你还没有萌发要改变自己这个意识之前,你的信息收集和反馈速度要快一点,然后在一定的辩证思考条件下做出自己行为的调整。
以前,我想的是一个人要保持不变才是好的状态,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可能是因为懒得改变吧,恐惧改变,因为也没有改变带来好的体验所以没有动力去做。现在我知道了,这一系列的模式是相互动的,做了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才能形成一个闭环的反馈,再去总结反思去做。我想一个人的进步与改变,只能从勤开始,而且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不要浪费自己的能量。
因为你到底有多少能量可以开发,人类学家还没有研究出来,一切全取决于自己是否可以去做到。
有了这一层理解, 习惯养成说才有基础,你想成为哪种人也是由你自己决定的,想成为英语达人,坚持学习练习就可以,想得到专业上的提升,去做去学去交流也可以。凡事怕认真,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小事,意义是多么的重大啊~
还需加油~写的有点混乱,不过总算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同时,也把自己的逻辑理顺了。共勉!
网友评论